最新文章
-
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撤销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共存在过155年。“议政王大臣”之名正式出现于崇德元年(1636)以后﹐但满族上层贵族与议国政的制度,却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之初即已形成。当时满族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尚存有浓 ...
-
密折制度的历史发展与作用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历史唐代武则天时已有告密制度,明朝有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政治。康熙帝曾言:“令人密奏并非易事。偶有忽略,即为所欺。”雍正皇帝允许的官员如岳钟琪才能上奏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写毕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皮匣 ...
-
-
清朝内阁的职责与运作方式
内阁的职责是:“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表率百寮”。具体说,凡下达的诏命,由它拟进与宣布。清初内阁与明朝内阁比起来,权力更加微不足道。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职掌记注皇上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只要是皇帝用兵、行政事宜,编纂史书,撰拟郊天告庙祝文及升殿宣读庆贺表文,纂修历代祖宗实录,撰拟矿志文,编纂一切机密 ...
-
-
-
清朝内阁制的历史背景
清朝内阁制度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内阁制度。清朝入关之前,后金(清)中央机关无内阁。清军入关之后,清王朝建立起全国政权,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始设内阁。然而,内阁在清初成为定制,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历时共二十七年(顺治元年至康熙九年),才最后确定下来,这是一个充满权力之争而又复杂的反复过程。清朝内阁的主要官员定为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满、 ...
-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疆域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到乾隆年间平定新疆,整个清帝国版图达到空前扩张,仅次于元。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东含库页岛,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继承了1758年准噶尔汗国的边界,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史称“汉、唐以来未之有也”。乾隆年间,香料群岛的苏禄上表求内附,乾隆帝以其险远不许。乾隆帝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在《 ...
-
-
-
皇太极新政的政治举措
皇太极新政是指皇太极在天聪年间(第一阶段)和崇德年间(第二阶段)在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经济方面的封建化改革。皇太极继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晚年以来的弊端,不满足于守成,决心要开创崭新的局面。他执政后,踌躇满志,从面临的内政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中央集权努尔哈赤时代的后金带有浓厚的民族原始特色。皇太极当了大汗以后,倾心仿照明朝 ...
-
-
-
-
明清战争的影响
明清战争(1618年—1683年),战争的双方,一为明朝,一为后金(清朝),间或涉及第三者农民军政权。明清战争是指在清国兴起和明国灭亡的过程中,明清之间发生的多次战争。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建立,到1683年明郑沦陷,清朝政府统一台湾,大战小战连续不断。明清战争起自1618年四月十三日后金与明朝在抚顺首次交锋,止于止于1683年九月明郑政权覆灭最后一个汉族的大 ...
2020-06-30 -
两广总督和九门提督的区别
两广总督在清朝历史中,处于一个极有标志性的位置上。它是清朝第一个设立的总督。顺治三年,清军占领广州,就在这里设立两广总督,以及总兵官的职位。广州是当时富庶之地,反抗也极为激烈。清朝需要快速消化战利品。设立两广总督,就是为了帮助朝廷镇守此地。不过,形势实在过于复杂。第一任两广总督佟养甲,并没有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总兵官李成栋认为自己投降清军后受到亏待 ...
-
-
清军中为何会有俄罗斯佐领
俄罗斯佐领即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因为由顺治、康熙年间归附的俄罗斯人丁组成,故俗称俄罗斯佐领。编立之初以伍朗格里为佐领。伍朗格里死后,其子罗多浑继任。罗多浑死后,该佐领归入公中。佐领下人只能担任五品以下武职。他们的后裔被称作阿尔巴津人(俄语:албазинцы),1949年后因所居之处的不同被分别归类为满族和俄罗斯族等。概况八旗里有“俄罗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