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
-
-
隋唐时期兴建大运河的过程
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例如从现在的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即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再进入泒河,由泒河经过平虏渠,而入漳水,又由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 ...
唐朝 2020-06-30 -
驰道的由来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著名驰道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 ...
2020-06-30 -
兴建隋唐大运河的背景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文化交流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中原地区是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 ...
2020-06-30 -
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大的王朝,虽然二世而亡,但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先是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结束了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几百年的乱世,使得隋朝成为继秦汉和西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各民族融合,周边许多小国俯首称臣,万国来朝,颇有盛世风采。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改革了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成为后世一千多年的选拔人才制度,意义重大。三省六部制也一直被 ...
2020-06-30 -
隋朝到底有多强大
隋文帝时代的经济实力,隋文帝继承北魏的均田制度,颁布了均田法,按人分配土地,让耕者有其田,释放了生产动能。他又减免赋税和徭役,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他重订户籍,实行“保、闾、族”的编户策略,全国户籍数量达到峰值。他凿广通渠,开漕运,设官仓义仓,出现了民殷官实的局面。隋文帝左军事方面,采用伐谋之策,改变了和突厥的主战场交锋,分化长期困扰的突厥力量。东西突 ...
2020-06-30 -
-
隋文帝如何改革的官制
隋文帝即位后,即废除北周官制,恢复魏旧制。朝廷设尚书、门下、内史(中书)、秘书、内侍五省。前三省的长官实际是宰相,后二省则是宫廷内务机构。尚书省是最高的政务部门,置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为六曹,每曹设尚书一人,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这就是中央的「三省六部」制。此外,又有二台(御史、都水),十一寺(太 ...
2020-06-30 -
隋朝的万国来朝是怎样的
隋朝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杨广即位后,奉行的对外政策是:“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在他恩威并施的着力经营下,四夷归顺,八方来朝。大业二年(606年)突厥启民可汗染干来东京洛阳朝贺后,“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在西域的44个酋长国中,“相率而来朝者三十余国”。北面的突厥、契丹,东面的高丽、百济、新 ...
2020-06-29 -
输籍法的由来和发展
自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到公元960年赵匡胤灭后周建立北宋,为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向上发展和统一国家的重建时期。五代时期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这一时期的统计除五代统计停滞不前外,隋、唐统计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唐代的统计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貌阅隋代防止逃避赋役户口的一种措施。隋代为加强对人民的搜刮, ...
2020-06-29 -
隋朝的输籍法是用来做什么的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颎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 ...
2020-06-29 -
隋朝推行大索貌阅的作用及影响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中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 ...
2020-06-29 -
科举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科举制度是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的首创时间史学界存在争议,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部分历史学家以隋朝有分科举人与进士科为由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朝。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开始于汉朝,证明汉朝不仅有分科举人、按科举人,汉朝还有考试进用,而且没有可靠证据证明隋朝有进士科。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的本质是唐朝开始的 ...
2020-06-29 -
御史台的由来和历史发展
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宪台。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中丞原在殿中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与谒者台并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乌台的别称。唐高 ...
唐朝 2020-06-28 -
踏白军的由来
我国唐宋时期的侦察兵叫“踏白”,担任侦察的部队叫“踏白军”。古汉语“踏”,即检踏,是勘察、搜查的意思。白,是薄的假借字,白与薄声音相近可通假。现在吴方言区内的某些地方仍白、薄同音。而薄的意思是“草木丛生,交织,不可进入”。因草木茂密,敌人容易埋伏,就逐步成为“敌人设伏”的代称。所以“踏白”二字合起来,就是“查察敌人隐伏”之意。这种侦察部队的建制可大 ...
2020-06-28 -
大兴善寺的历史沿革
大兴善寺,“佛教八宗”之一“密宗”祖庭,是隋唐皇家寺院,帝都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位于长安城东靖善坊内(今西安市小寨兴善寺西街)。《长安志》卷七载:“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原名“遵善寺”,已1700余年历史,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隋文帝开皇年间扩建西安城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兴”二 ...
2020-06-24 -
隋朝的人口统计数量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前,户数650万,口数33579000,户数出自《隋书·卷四十二》,口数出自王育民版《中国人口史》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后,户数710万,口数36678600,数据出自王育民版《中国人口史》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户数870万,口数44944200,户数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户数①8907546②9070404,口数①46019956②46854 ...
2020-06-24 -
隋炀帝迁都迁到了哪里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继位,决定营建并迁都洛阳。遂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洛阳宫城(紫微城)建成后,同年下诏迁都洛阳,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隋炀帝营建的洛阳城,是为洛阳宫城(紫微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都城分郭城、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 ...
2020-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