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不加入欧盟的原因
苏联解体后,冷战时期形成的极端对立的国际态势就此开始瓦解,各式地缘组织也随之兴起,此时欧洲的吸引力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欧共体乘着因政治格局变动而起的大风,走向更为紧密的联合。
1991年,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共体逐渐开始向欧盟过渡,一个新的政经联盟开始形成。
在“统一欧洲”的梦想近在咫尺的那段日子里,不少学者乐观地宣称,欧洲原有的中立国家都将无法抵抗联盟的吸引力。
他们的预判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正确的,中立国瑞典、奥地利与芬兰在欧盟建立伊始,便同它保持着活跃的谈判,并都在1995年加入了欧盟。
冷战后以意识形态划分阵营的国际关系的垮塌、一众中立国家的“倒戈”、从欧洲共同体获得的实际利益,都让瑞士政府的态度有所改变。
1992年,瑞士政府公开表示将“让瑞士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走得更近”,并递交了加入欧洲经济区的申请书。提交申请的决定获得了联邦议会和各省议会85%的赞同率。
面对现实的流变,瑞士似乎决意要进行一番更积极的适应了。这意味着最终的胜利了吗?
四、民众的决定
在瑞士,作出最终决定的还是民意。在1992年12月的全民公投中,加入欧洲经济区的提议还是被50.34%的反对率无情地驳回了。瑞士的临时变卦使《欧洲经济区协定》不得不受到改动,推迟到1994年1月才开始生效。
没有人会想到欧洲层面的决策进程,竟然受到了瑞士国民如此强烈的影响,这是直接民主的威力,也是瑞士民众的骄傲所在。他们之所以反对欧洲经济区,正是为了维护他们为之骄傲的国内秩序。
在随后的调查中,反对者们认为,加入欧洲经济区会使得瑞士的主权受损。如果加入经济区而不加入欧盟,瑞士很有可能会遭受来自欧盟政治力量的经济牵制。
而如果后来瑞士加入了欧盟,事情只会更糟—在超国家的主权体面前,瑞士的政治将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议会与直接民主将变得无力,人民也无法牢牢掌握着国家。
除此之外,民众们还担心进入经济区乃至欧盟在经济上的不利之处。在他们看来,瑞士目前的国力已经足够自给,甚至远远要超出某些欧盟国家,因而无需尾随他人。
事实也确是如此,瑞士的经济水平在全球时常名列前茅,它以服务质量高与保密严格的金融业吸引了多国资本的流入,而它低于欧盟的地方关税,也获得诸多外企青睐。
如果成为欧盟的一份子,以上的优势可能很快就会消解在统一的市场标准中。因此,尽管瑞士需要同统一的欧洲协作,但成为经济区或欧盟的一员,却反而会被其他国家拖累。
总之,于大多数民众而言,保持外交政策的中立性,不论从维护国家整体性来说,还是从经济发展层面来说,都是瑞士最好的选择。
到了1997年,瑞士直接就进入欧盟的问题发起公投,反对率高达74.05%。
2001年,瑞士的公民组织“新瑞士的欧洲运动”重新发起公投,而反对者的比例达到76.85%,创下了历史新高。就欧洲与欧盟的问题而言,瑞士的民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松动。
多数民众担忧“选边站”会使国家失去自主,担忧“外来者”会对本土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造成干扰。而另一方面,这样的担忧意识也显示了瑞士民众对本国政制与国力的强烈认同感,他们认同这个富裕的、始终顾及所有群体利益的平等国度。
于他们而言,传统带来的好处是真实的,远远比新式理想更“靠谱”,与其追逐后者,不如守住前者,并同后者做有利可图的交易。在直接民主的独特背景下,瑞士在外交上表现出的保守特性正是其社会底色的流露。
在外交经验与国内经验的双重作用下,瑞士同欧盟始终保持着触不可及的关系,并不打算再向前一步。在“统一欧洲”的梦想变得令人疑惑,而瑞士依旧富裕太平的今天,加入欧盟这件事情的可能性,大概也在不断地趋近于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