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世界历史 欧洲历史

瑞士不加入欧盟的原因

编辑:sunpp发布时间:2021-11-25

同样在19世纪,瑞士因长期秉持“中立”,在欧洲体系中获得了独特的地位。拿破仑战败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各国出于传统,也出于对瑞士曾遭法国占领的“同情”,正式确认瑞士为中立国家。

“中立”继续作为瑞士的座右铭存在,并随着年月的重复,深深镌刻在其国民的集体记忆中。

自此,瑞士建立了它的两大传统:内政上,它将权力分散到地方与民众之中,让全国作出自身的重大决策;外交上,它习惯于以中立维护本国发展。这些传统会对20世纪局势的变化作出怎样的回应呢?

二、国际社会之初体验

在20世纪的外交中,瑞士固守着中立国身份,这在许多时候使它独立在国际社会的变化浪潮之外:瑞士坚定地不参加一战、二战,这显然是因为战争会带来重大的破坏,而不参战确实也使瑞士的经济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但是,瑞士同逐渐兴起的国际组织的关系却经历了一个微妙的变化过程。

一战结束后,1919的凡尔赛会议中,各国决定建立一个推进和平的世界性组织。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面对变更的秩序,瑞士最终同意加入国联。经过协商,国联愿意尊重瑞士的中立性,并在《凡尔赛条约》的第435条中呈现了相关态度。

然而,国联很快打击了瑞士的信心。在1920年2月发布的《伦敦宣言》中,国联擅自强调了瑞士在协助处理国际问题时应负的军事义务(譬如让外国军队过境)。

这引发了瑞士全国性的讨论,在1920年五月的公投中,支持瑞士继续保持国联成员身份的省份与反对方的比例为11.5:10.5,支持者以非常微小的差距获胜,瑞士对于国联的质疑也可见一斑。

30年代,德国、意大利离开国联,国联在迅速分化的世界中变得虚弱异常,开始要求各国负起限制德、意的义务。瑞士也因此结束了自己失败的外交试验,在1938年5月宣告退出。

有了国联的“前车之鉴”,二战后瑞士对于国际组织的选择更加严格。美苏冷战开始之后,即便自身的文化背景属于“西方”,瑞士依然拒绝加入北约。

而1945年建立的联合国也遭到瑞士的冷遇,即便在旧金山会议上各方达成了尊重中立国中立性的共识,瑞士依旧书信婉拒。四十年后即1986年的全民公投中,瑞士再次否决了加入联合国的建议。

然而,联合国下譬如国际法庭、国际技术组织的分支却是瑞士积极活动的场合,而联合国的总部设置在瑞士的日内瓦。细节上的合作使瑞士既获得了新体系的好处,又避免了“选边站”的困扰。

就联合国本身而言,直至2002年,瑞士才似乎确认它不能带来威胁,公投选择成为它的一员。然而,此次公投中的支持比例也仅仅只有54.6%。

面对声称调节层面越多、雄心越大的组织,20世纪的瑞士越是保持谨慎。因此,不难想象在20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它会选取怎样的姿态了。这有改变的可能吗?

三、在欧洲一体化的浪潮中的抉择

二战后的欧洲还未从残破与衰败中走出,就处于美苏冷战的阴影之下,欧洲人因此产生了自创联合,恢复强大的野心。

但联合不可能一蹴而就。1952年,法、西德等六国共同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3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建立。1965年,以上三个组织得到合并,一个从各种意义上覆盖欧洲的“欧洲共同体”方才诞生。

在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的那段时间里,没有经过二战摧残的瑞士并不考虑加入浪潮,却又希望能从中获利,为自己的非联盟成员身份减少劣势。

1972年的《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了瑞欧之间的贸易合作。1990年,《第一份双边协定》就瑞欧双方的人员流通、公共采购市场、农业、科研以及跨地运输等方面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