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打不过奥斯曼的原因
2、人民大众的贫困
随着拜占庭封建剥削的加强,帝国内封建地租的性质也发生改变,农民除了向国家交纳斌税以外,还必须向封建主交纳户口税;此外农民还须担负沉重的劳役和各种附加税,如牲畜税和牧场税等等。这毫无疑问加重了农民的贫困程度,而这对于拜占庭帝国中的耕农们来说更是噩耗,于是多数的农民在战乱或土地兼并中失去了自己的家园,纷纷投靠了教会或者当地的大田庄等等,他们本来是拜占庭帝国的最有力的基础,但是在拜占庭皇帝们眼里,维持“皇统”才是最高的原则,无休的内乱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而“民族”利益在他们眼里是无足轻重的。
因此,由于皇帝们不珍视这些人的支持,严重地毁坏了自身帝国赖以强盛和生存的基础,拜占庭自己削弱了自己帝国的武力,已经无法依靠破产了的农民来作为他们的武力支柱,同时以农兵为骨干的军事力量的衰弱使工商业特别是过境贸易所必需的安全稳定的环境消失。所以当时的拜占庭面临的不仅仅是散失的民心,工商业经济的衰落也是一沉重的打击,而通过昂贵的价格进行招募士兵作战也不是长久之策,最后整个国家无兵可募、无可以支撑的经济实力、无兵可以作战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晚期的拜占庭帝国就是自毁基础的典型悲剧。
3、帝国军事实力的降低
拜占庭帝国在1453年覆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这时它面临的奥斯曼人太强大了,而佩利奥洛格斯王朝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防御这一强大的进攻。在君士坦丁堡保卫战中,单单在士兵数量上拜占庭守军只有奥斯曼的二十分之一。再加上奥斯曼军队拥有强大的炮兵,他们能制造大型火炮,而拜占庭军队却因为财力原因,没能成功制造抵御外来入侵的武器,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注定了拜占庭的战败。
而拜占庭军事实力的不足也与后期军区制的削弱有关,由于帝国的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对军事的控制,便对军区制进行削弱。直到12世纪以后,由于大土地贵族的发展以及兵农阶层的破产,导致军区制发生瓦解。而军区制瓦解带来的小农经济的瓦解和彻底破坏更是拜占庭灭亡的基本经济因素,它的衰败促使拜占庭国势日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帝国的经济结构被彻底破坏。此外,军区制的瓦解,使帝国军事实力开始后退。其中军农阶层的大批破产,加重了军人们服军役的负担,故农民常常采用交纳代役税的方法来避免军事义务,于是以往十分强大的农军也就被瓦解。
所以在早期时候,拜占庭得益于军区制,顽强抵制了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以及新兴阿拉伯民族的入侵,维持了西欧中世纪早期文明的发展,但是,在西方列强不断发展自己民族国家的同时,拜占庭军事力量却不断退步,逐渐地成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病夫”。到14世纪以后,只有首都君士坦丁堡与希腊半岛以及爱琴海上部分领地还归拜占庭管理,余者的领土全都被奥斯曼人、“拉丁人”以及塞尔维亚等人争夺而去。最后,来自奥斯曼的土耳其人大模大样地进入欧洲,攻克了千年古城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也随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4、无助的外交
还不应忽视的一点就是拜占庭帝国在战争上没有一个肯真正帮助自己的友好国家。在奥斯曼大兵压境之际,拜占庭人想以基督教会的联合为契机,争取到西方新兴国家的军力来抵制来自东方的强敌。但是,正处于民族国家兴起阶段的西方各国都忙于致力于民族国家的统一,完全无意再向东方发动愚蠢的十字军。
而对于像威尼斯共和国来说,他们虽然经济实力充实,且在海军上有很强的战斗力,但它们只考虑自身狭隘的经济利益,只是想乘拜占庭帝国危机时刻可以捞到佩利奥洛格斯王朝更多的好处,并从拜占庭战败的过程中捞到更多的利益,甚至还想同奥斯曼帝国分享战利品。最后只有俄国人与法国人提供了一些杯水车薪般的援助,当然根本不可能挽救君士坦丁堡的危局。于是,拜占庭只能哀叹自己大势已去,无助地等待自己的末日。毫无疑问,拜占庭帝国是在无助以及绝望中被奥斯曼入侵毁灭的。
总结
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是地中海上首屈一指的大国,但是最后却走向灭亡。思考拜占庭灭亡的原因不仅仅只是被强大的奥斯曼入侵,更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后期帝国在军区制上的削弱以及经济的衰落使得帝国逐渐走向没落,而内部政权的斗争以及人民生活的贫困让拜占庭赖以生存的基础被破坏,尤其是第四次红十字军的冲击使得帝国昔日的辉煌不在。最终在自身兵力的不足以及无助的外交下被奥斯曼入侵,拜占庭帝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
上一篇: 拜占庭帝国衰亡原因
-
下一篇: 一战拜占庭没有复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