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在冷战时的表现
并且,苏美两国都希望在北欧设置一个“缓冲区”,以减弱彼此间的摩擦。当时,芬兰在外交上倒向苏联,丹麦、挪威和冰岛虽然加入北约,却不希望外国驻军进入。在此情况下,瑞典的中立,就获得了更加充足的条件保证。50年代以后,连美国都承认:推动瑞典放弃中立政策是很困难的。
1956年波匈事件后,随着西德和东德的重新武装,以及柏林墙的巍然竖立,美国和苏联的注意力被更多地转移到了两德地区。在此情况下,北欧国家们所面临的压力便得到了减轻。当时,芬兰执行“芬兰化”政策,丹麦、挪威、冰岛承诺“不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瑞典则继续走中立道路。于是,北欧地区再无苏美间的激烈对抗。
3、即便中立,也要大力发展军事,修筑防御工事
对于瑞典而言,放弃军事扩张的道路,并不代表放弃军队。瑞典的军事工业比较发达,其生产的诸多兵器,在世界范围内也堪称精良。冷战时期,瑞典军队长期装备着1200多架战机,120多艘新式舰艇。上世纪50~60年代,瑞典军方甚至动过过研制核武器的念头。当然,出于更长远利益考虑,制造核弹的想法并没有付诸实践。
与此同时,长久推行武装中立的传统,也促使瑞典大力发展武装部队,重视对国民的军事教育。瑞典平时维持7万人左右的常备军,战时则可以迅速动员80万以上的兵力投入战争。瑞典的国防开支也名列世界前茅,例如1981~1982年,瑞典军费开支占国防预算的7.7%,充足的军费,为军事实力奠定了保障。
瑞典的常备军规模不算大,但军事素质不容小觑。得益于先进的军工体系,以及成熟教育制度,瑞典官兵普遍可以充分掌握武器性能。瑞典实行动员制和义务兵役制。倘若战争爆发,预备役也可以在24~48小时内完成集结,以扩充已有的军队规模。而较强的军力,也更进一步维持了瑞典的中立。
此外,瑞典还积极修筑工事,以应对潜在的战争威胁。据保守的资料估计,50~80年代,瑞典至少修了65000处核掩体,基本满足其1000万人口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瑞典,同阿尔巴尼亚一样,喊出“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口号,调拨大量财力修筑军事工事。而这种未雨绸缪的变通举措,也极大降低了其面临战争时的危险与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瑞典虽然在历史上多数时候奉行中立,但经常会有“不光彩”的行径。例如二战时期,瑞典就暗中向德国输送了大量的物资,而且默许德军在其国土上调动。总体来说,近现代欧洲复杂的国际局势,让瑞典养成了左右逢源的处事风格,也由此奠定了瑞典武装中立的传统。
-
上一篇: 瑞典和瑞士的区别
-
下一篇: 二战中瑞典能中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