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和二战间隔时间短的原因

编辑:sunpp发布时间:2021-11-05

但是,成也国际联盟,败也国际联盟。从理论上而言,通过国际联盟进行集体行动的方法确实无懈可击,但是在现实之中,这种想法过于理想。集体行动的前提是大国真的能团结起来,与其他国家采取同样的行动,但是,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意识形态更是大相径庭,想让他们合作起来集体行动,实在是难上加难。

事实上,国联遇到的正是这个问题。从国联建立时,英法美等国家便因为意识形态问题,将新建立的苏联排除出国际联盟之外;而美国人长期以来遵循着华盛顿的教诲:远离混乱不堪的欧洲,这形成了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参议院拒绝了威尔逊提出的加入国联的建议,于是,美国也没有加入国联。从一开始,国联就排除了两个强国,大国集体行动怎么可能达成呢?

大萧条对国际联盟的打击更具破坏性。一战之后,各大国试图遵循美国人的两个意见,其一是消除战前高耸的贸易壁垒,保障贸易自由进行;其二是民族自决,暂缓对与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侵略。一战之后,世界经济形势不错,各国不必设置贸易壁垒与扩大殖民地,也可保持可观的增长速度。但是,当1929年大萧条来临之后,这种增长速度消失了,迎来的反而是经济崩溃,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罢工四起。

对于英、法、美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而言,大萧条的打击虽然巨大,但是他们还是可以通过深厚的底子来避免国家的崩溃。当这些国家熬过大萧条前期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便可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来恢复在萧条中崩溃的经济。

但是,并非所有国家都有英、法、美这样深厚的底子。德国的经济在一战之中受到了严重打击,《凡尔塞和约》施加的天文数字赔款更让德国经济不堪重负。而且,为了支撑羸弱的经济,德国在战后相当支持外部资本进入德国,以帮助德国恢复。但后来,这些外部资本反而成为了致命的鸩毒:外部资本是德国一战后的经济基石,当大萧条来临时,各国纷纷撤回海外资本,德国的经济一下子就遭遇了最严重的崩溃。

日本虽然也是世界上的列强之一,但她的经济基础本身就远远不如欧洲列强。面对工业水平更强大的欧洲大国,日本的商品几乎没有多少竞争力。因此,日本难以通过贸易、经济手段保证自己的大国地位,只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增长让日本分了一杯羹,日本人便愿意遵循美国人的意见,暂停对于中国的侵略。大萧条来临后,日本无法再继续从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好处,只能走上传统的对外扩张道路。

德日两国在经济危机中受到的打击,进一步破坏了国联进行集体行动的力量。德国纳粹党掌权后,希望通过恢复大国地位、对外扩张来满足不断激进化的德国国民;而日本则走上了传统的侵略路线,对中国东北发动了进攻。面对两国的挑衅与侵略活动,英法以及渐渐开始与国联合作的美国发出了强烈谴责,并利用国联的正规程序要求两国迅速停止。德日的反应是:直接推出国际联盟。从此之后,国联的力量与合法性大大下降,仅有英法两个大国存在。

仅存的英法两大国,也已然不复19世纪的威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国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再或是在殖民地的威望,都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这就导致在两国国内,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迅速崛起。

英国人与法国人都认为,避免战争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遏制危机反而成了第二位,他们主张通过贸易、外交等和平方式遏制危机,却不愿意动员战争手段。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如果引发危机的国家意志坚定、不肯退让,只有用战争才可以停止,怎么办?英法肯定不愿意使用战争,这便会纵容对方的挑衅,最终,危机继续扩大,仍然会引发战争,英法避免用战争来遏制危机,但战争仍然会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绥靖政策正是因为这个矛盾而起。英法认为,只要自己退一步,让德、意、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停下脚步。但是,法西斯国家的欲望是无限的,英法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便提出新的要求,当英法发现满足法西斯国家的利益无法让他们停下脚步时,已经晚了,法西斯国家已经获得挑战世界秩序的力量,战争一触即发。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联盟几乎完全失去力量。国际联盟无法督促各大国进行集体行动,来遏制法西斯国家的扩张。最终,一战之后的凡尔塞体系崩溃,集体行动的方式被证明完全无法达成,仅仅过了20年,人类社会就从一场残酷血腥的战争,走向另一场更为残酷血腥的战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