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一战前的军事准备计划

编辑:sunpp发布时间:2021-11-04

计划的重点就是不通过德法边境而是绕道比利时的法比边境,从比利时攻入法国。施里芬的假设是:由于德国东西两边是敌对的法国和俄国,必须在短时间内击溃两国,否则德国就要面对两线作战的困境。德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德国必须面临两线作战,两线作战的结果很可能使德国遭受两面夹击而彻底失败。

施里芬把战略分为两个阶段:集中精兵,用六星期时间以闪电战迅速打败西边的法国;在俄国军队尚未动员时用火车迅速调派德军往东欧攻打敌方。这其实是利用了一个短暂的时间差来部署的,但是这个时间差只是预计,却没有充分彻底的考虑到在六周内能不能迅速击败法国和六周内俄国的动员速度的改变。这本身就存在两个变数。

针对这两个问题,施里芬计划也考虑到了:德军右翼绝不可削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军在西线速战速决,就算俄国动员速度再快,也可以避免两线作战,保证施里芬计划的顺利进行。实质就是以时间换空间,再以空间对空间。

从1897年到1905年的八年多时间里,施里芬不断地在修改其计划的细节,在他的领导下进行的德军参谋总部军官军事演习和野外旅行作业中,对合围和俘虏五十万至六十万“敌军”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演练,并对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了充分的考虑。

虽然施里芬计划是经过德军参谋总部进行了周密的谋划的一项堪称完美的军事计划,但是其中却充满了冒险性。施里芬曾经想把右翼迂回限制在法国境内,普法战争时的色当会战,德军的迂回没有超出法国境内。但施里芬所处时代各国军队已经急剧膨胀了,用上百万的军队去保卫上百万的军队,法德边境实在太狭窄,没有回旋的余地。

这种情况下,施里芬就打起了比利时的主意,在他看来,比利时的中立比起事关德意志帝国存亡的“时间差”的利用,无关大局。

在政治上,施里芬计划的实施粗暴地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公然践踏国际法,从而惹怒了英国,致使英国有了参战的借口。英国历来实行大陆均势的外交政策,不允许欧洲大陆的任何一个国家过分强大,令其相互牵制,使得英国坐收渔利,可以不受限制的扩张大英帝国的利益和势力。不允许任何欧洲强国踏入低地国家是英国最后的底线。

在时间上,施里芬计划忽略了老毛奇关于战争长期性的告诫,把赌注都押在速战速决上,确切地说,企图利用俄国动员的迟缓,打一个“时间差”,对法、俄实行各个击破。这就必须冒着被法军突破薄弱的左翼,长驱直抵莱茵河以及俄军攻入东普鲁士的风险。

从德国为实施该计划而作的动员规模来看,属于孤注一掷,他一反预备役部队只从事占领和后方勤务的传统,大胆将预备役部队用于第一线,没有留下战略预备队。这些赌博性质的操作,都为该计划的失败,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