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鲁肃这个人
刘表新卒,鲁肃即劝告孙权:“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从曹操南取荆州到鲁肃、诸葛亮相继为孙刘联合抗曹奔走游说,这些都是孙权刻意希望刘备占据荆州成为对抗曹操前哨战的表现。
关公守荆州,前后有十年时间,后诸葛亮进川,关羽单独镇守荆州也有五年之久。关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守住了荆州,巩固了刘备这个至关重要的根据地,刘备才有可能西取益州、攻占汉中,成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一方。由此可见,最早制定孙刘联盟,不是刘备,而是孙权、鲁肃。
孙权、鲁肃结好刘备,是想利用刘备在刘表及荆州军民中的声望,共同抗击曹操。鲁肃是诸葛孔明知音,诸葛亮非常欣赏他有得必有失,鲁肃之才,不亚于诸葛。鲁肃的第二方案是南郡刘备以“树曹之敌多己之党”;而诸葛亮的第二方案则是在刘备死后订立《中分天下盟》,与孙权联手北伐。
鲁肃与诸葛亮一前一后分别选择的第二方案,才是三国战局真的主导,这其中虽然穿插了周瑜西征、刘备借南郡、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等等重大事件,但最终从孙刘联盟回归于吴蜀联盟,由此看来,《中分天下盟》中所述的战略,才是三国时期的主导,这一战略分别发韧于《榻上策》与《隆中对》,巩固于孙刘联盟,最终定型于《中分天下盟》这一纸盟文中。
鲁肃提出《榻上策》时是建安五年(200年),不可能预料到刘备居然能在天下大势已经渐渐明朗之时独树一帜,成为有力量逐鹿天下的一方诸侯;而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也无法预料到庞统身死、关羽大意失荆州之事。鲁肃、诸葛亮彼此提出的战略构想虽有冲突,但依然无愧于一流谋略家之名,之后二人对战略的修正,则益显其明。
如果孙权、刘备从最开始就能完全依照二人的战略行事,孙刘联盟很可能会更有一番作为。是一位高瞻远见的战略家鲁肃,在刘备借机取得荆州之后,劝说孙权“多树操之敌”,这才有了孙吴对这一事实的默认态度。此后他继周瑜之后镇守孙吴上游,也是从不计较关羽的傲慢,只是从维护两者联盟的大局出发。
鲁肃死后,继任者吕蒙和周瑜的思路一致,于是有了袭取荆州之举,当然看不到荆州重要性的一介武夫关羽本人也是给对方机会。荆州一失,西蜀不可避免地一撅不振,直至灭亡,而上游要障尽失的孙吴也只能在陆抗死后,王濬的楼船下一片降幡了。
很多朋友都觉得周瑜如真的杀死刘备,那对孙吴很有帮助。但实际上,从刘备脱离曹操开始起,再想杀他就很困难了。周瑜对刘备起杀心,不要说实施的难度很大,只要想像一下真的杀了刘备后,刘备手下的忠心旧属会如何和孙吴作对,就知道周瑜的这一想法会让曹操多么地高兴了。对刘备的态度,周瑜和鲁肃恰成鲜明对比,一个置于死地后快,一个“多树操之敌”,孰高孰下,当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