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和荀彧哪个厉害
早在建安二年,荀彧就与郭嘉向曹操提出可以打败袁绍的十大理由(即有名的十败十胜论),认为袁绍在处世之道、道义、治理、器度、谋略、品德、仁义和文治、武功等十个方面都不如曹操,支持曹操与袁绍进行战略决战。
建安四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良马万匹,打算攻打许都。许都的文臣武将们听说后都很害怕,孔融还特意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智士为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办事,颜良、文丑等勇将为他统领军队,袁绍恐怕难以战胜吧!
荀彧则回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袁绍的兵马虽多,但法纪不严。田丰刚直,但容易冒犯上司;许攸贪婪,又治理无方;审配专权,却没有谋略;逢纪处事果断,但自以为是。这几个人势必不能相容,一定会生内讧。颜良、文丑不过是匹夫之勇,一仗就可以捉住他们。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荀彧的这些预见,都是极其准确的。
建安五年,曹操出兵与袁绍交战,战事不利,加之将士疲惫,兵少粮尽,心生退意。在此关键时刻,又是荀彧写信劝曹操坚持到底。
在信中,荀彧首先指出,坚持与袁绍进行决战,是夺取天下的关键。接着,荀彧以刘邦与项羽争夺荥阳、成皋的战事为例,劝曹操坚持与袁绍决战,不可退却。
他说,我军虽然缺粮,但还没有到楚、汉在荥阳、成皋对峙时的困境。那时,刘邦与项羽谁也不肯先向后撤,是因为先退就会处于劣势。我军队只有袁绍军队的十分之一,但坚守不动,扼住袁军的咽喉,使袁军无法前进已长达半年。情势显现,战斗已快到终结,必将发生变化,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一定不能放弃。
曹操听从荀彧的劝告,坚守营垒与袁绍相持,后来袁绍部果然出现内斗,许攸与张郃等先后投降曹操,从而帮助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这一关键的胜利。
同样是在官渡之战中,荀攸的表现则更像是一位战术大师。
建安五年四月,袁绍派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决定亲自率军援救。这时,荀攸献计说:“如今我们兵少,不是袁军的对手,只有分散他的兵力才行。您到延津后,做出准备渡河袭击袁绍后方的样子,袁绍必然向西应战。然后您率军轻装急进,袭击白马,攻其不备,就可击败颜良。”曹操依计行事,果然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
同年九月,荀攸获知袁绍军有数千辆运粮车即将来到官渡,就对曹操献计说:“袁绍运送辎重的车队马上就要来了,押运的大将韩猛勇敢而轻敌,进攻他,可以把他击败!”曹操问:派谁去合适?荀攸推荐徐晃。曹操于是派徐晃与史涣在半路截击韩猛,果然击退韩猛,烧毁辎重,给予袁绍军一个不小的打击,为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之后,曹操采纳许攸的建议,让曹洪和荀攸防守大营,自己则亲自率军突击乌巢。袁绍得知曹操突击乌巢,一面派人救援,一面派张郃和高览率军攻打曹操大营。
张郃久攻不下,又受郭图诬陷,心中又恨又怕,就与高览到曹营去投降。曹洪害怕中计,不敢接受投降。荀攸说:“张郃因为计策不为袁绍采用,一怒之下来投奔,您有什么可怀疑的!”曹洪这才接受了张郃、高览的投降。而张郃与高览投降曹操,则宣告官渡之战袁绍彻底失败。
三、曹操对荀彧和荀攸的评价
从以上历史事实和分析来看,荀彧和荀攸二人各有特点,各有千秋,实在难分高下。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他们共同辅佐多年的曹操对他们是如何评价的。
曹操对荀彧和荀攸的评价多有溢美之词,尤其是其上书为荀彧和荀攸请封的表文中,更是把许多功劳归结到荀彧和荀攸身上。
比如,在为荀彧请封的表文中,曹操说:“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在为荀攸请封的表文中,曹操则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另外,曹操曾说:“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可见,在曹操看来,荀彧和荀攸都是看人极准的。
但再看曹操对荀彧和荀攸的其他评价,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明显的区别。
曹操在第一次见过荀彧后,说荀彧是“吾之子房也”;而在第一次见过荀攸后,则是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此外,曹操还曾直接把荀彧和荀攸二人放在一起评价,说:“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又说:“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
由此可见,荀彧和荀攸给曹操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在曹操的眼里,荀彧是比荀攸更为高明的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