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这段话令人深思,其中“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正是荀彧对曹操的理解。同时荀彧的初衷是迎天子以令诸侯,并非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这次的决定影响了曹操一生,同时也证明了为何荀彧前期会投靠曹操,并且尽心尽力的原因。
同时荀彧选择曹操也有另外的原因,两人有着共同之处。《典略》记载:“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换言之曹操,《三国志》记载:“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也就是说在阶级上曹操和荀彧是一样的。虽然汉末时期宦官势力大,但都被人瞧不起。正是这种条件下,两人都深懂双方之痛。
那么荀彧从何可以见得是心有向汉的呢?就在曹操灭掉袁绍之后,两人的冲突第一次发生。《三国志》记载:“九年,太祖拔邺,领冀州牧。彧说太祖“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这时候荀彧站出来提出了反对票。
反对的原因很简单,《释名》记载:“冀州,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足见自古以来冀州就是重地。如今曹操并州之举动,无疑是涉及汉室江山根本之举。所以荀彧必须站出来阻止,这也预示曹操有所惦记,为之后的称王做好了准备。
果然建安十七年,曹操发起了行动。《三国志》记载:“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这时候两人的矛盾正式进入高潮。“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一句就已经表达了荀彧的态度,故而说荀彧的理想就是扶汉,哪怕曹操功高震主,只要天下属汉即可。但这却引发了曹操的不满,这也为荀彧的死埋下了伏笔。
《三国志》记载:“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恃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史书记载荀彧是死于忧虑,忧虑什么呢?是忌惮曹操愤怒还是忧虑汉朝倾倒?这已经无从得知。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荀彧之死也就意味着汉朝的最后一个拥护者也倒下了。
荀彧观其一生从辅佐曹操开始,就怀揣着自己的理想。他和其他谋士不同,其他谋士都是为其主谋国,而荀彧则是寻找一个伙伴来匡扶社稷。但历史上对荀彧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的,不过裴松之之言却十分中肯:“及至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谓之未充,其殆诬欤!”;可见荀彧的死实为为汉,忧虑也是为汉朝未来而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