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会忧郁而死
与此同时,曹操也求贤若渴,需要真正有实力的谋士和武将,所以,荀彧只能够依附于曹操集团,在集团中谨言慎行,保住自己家族和自身的实力。
对于士人来说,依附于某一个集团,就是要绝对听命于集团统治者,虽然,曹操对于荀彧极为重视,赞美他“臣所不能及”,但是说到根本上,再劳苦功高,也是自己的下属,并不允许下属去忤逆他。
荀彧有个性,有主见,在和曹操势力的周旋中逐渐认识到了曹操的政治野心,然而自己也只有隶属权利,自主权利很弱,所以,最终酿成了人生悲剧。
02,根深蒂固的儒家正统“忠汉”思想
荀彧是一个士族,也是一个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在《论语·里仁》中,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学而》中也有提到:"子曰:君子……主忠信。"荀彧的“忠君思想”主要指代的是对于汉朝的皇帝,在《后汉书·荀彧传》中有记载:“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
在他心里,有着兴复振兴汉室的想法,虽然袁绍对待荀彧以“上宾之礼”,但是他仍然弃绍投曹,因为他觉得袁绍经常会有僭越在汉廷之上的举动。而同时,曹操又在反对董卓的行动中意志坚定,成为了荀彧心之向往的“雄主”,荀彧认为曹操有能力来拯救汉室,所以选择了投奔曹操,认为帮助曹操就是“忠汉”。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曹操虽然在最初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也有匡扶汉室的想法,但是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政治野心的进一步膨胀,“为人臣子”的想法早都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希望自己能够称王加九锡,而荀彧则认为为人臣子应该“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不能跃居到君主的地位之上,于是他强烈反对,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心不能平”,两人从此走上了对立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忧郁而死。
03,士子宁折不屈,原则性强的性格特点
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我们能够看出来荀彧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有中国士族阶级身上的高风亮节,宁折不屈,坦率真诚。这样的性格旺旺是一把双刃剑,在前期,这样的性格为自己的仕途增添了很多帮助,在辅佐曹操的过程中,可以游刃有余的施展自己的才华。每当曹操遇事不决的时候,荀彧都能够切中要害,直言不讳的给曹操出谋划策,为曹操所重用和赏识;
同时,他的直率性格也会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在反对曹操晋封魏王的时候,却因为自己的直来直往得罪了曹操。对于荀彧来说,以他的智慧难道不明白得罪曹操的后果是什么吗?
他当然懂,从孔融,祢衡等名士的身上早已经能够窥探一二,真正敢于当中反驳曹操无异于“自找死路”。然而,荀彧这样的性格决不允许自己成为一个随波追流的人,甚至不允许成为一个毫无原则,明哲保身的人,所以,他的性格也注定了自己命运的悲剧。
所以,荀彧的悲剧是历史背景,个人因素和正统思想等多方面结合的结果,这不仅是个体的结果,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士族阶级的无奈和悲剧,在历史的潮流中,留给后人更多的思考和感慨。
-
上一篇: 荀彧为什么会选择跟曹操分道扬镳
-
下一篇: 荀彧死前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