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为何会获得曹操的赏识

编辑:sunpp发布时间:2021-09-17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击袁绍小挫,本拟重新组织攻城,但郭嘉却不再一味鼓励曹操战斗,而是鼓励曹操耐心等待敌方不战而降。他认为袁绍会因为二子相争而自乱阵脚,可先征刘表而观之。后来,袁绍二子袁尚、袁谭果然发起内讧,袁谭向曹操乞降,曹操借此彻底消灭了袁谭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刘备闻讯,赶往荆州劝刘表趁机夺取许都,迎献帝,兴汉室。在诸家甚为担心的局面下,郭嘉却给予了曹操北征乌丸的强烈支持,他详尽分析了平乌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认为乌丸地处偏远,必不设防,猝然袭击,定可击破。若是乌丸联合逐渐强大起来的袁尚,到时更难加以收拾。而刘备与刘表貌合神离,互不信任。郭嘉的深刻见解甚得曹操的欢心,令他茅塞顿开,立即决定挥师北上,一举击溃袁尚,这一战役也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役。

总之,郭嘉在劝说上都从曹军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分析战局,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情况,最终以激励曹军士气为目标。如此“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难怪郭嘉早逝后,曹操悲痛不已,更直言“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相较激励式劝说法,责怪式劝说法以责怪甚至是诅咒式的口吻劝说对方,虽见识不错,却令人听了十分不爽。袁绍的谋士田丰就是诅咒式劝说法的典型。当初,曹操在东征刘备时,田丰曾劝说袁绍偷袭曹操,袁绍却以儿子有病推辞,田丰恨得以手杖敲打地面,感叹袁绍的因小失大。

曹操击溃刘备之后,袁绍反而想率军南下出击曹操,田丰认为曹操用兵如神、不可轻视,此时出击倒不如长久相持,但袁绍听不进田丰之言,认为他这是“长他人志气,而灭自己威风”的言论。不光如此,袁绍还将田丰带上刑具关进了监牢。如果田丰采取激励式劝说法,以提高袁绍的自信为核心,则有可能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

总之,郭嘉除了有克敌制胜的计谋,也有高超的沟通手段,他之所以深受曹操的赏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郭嘉低调做人,尽职尽忠。这一点与杨修的后期表现截然不同。相较于杨修肆意猜测曹操的心理,并四处散布,并卖弄自己的才学,郭嘉则是低调做人,恪守奉己。郭嘉虽然给曹操提了很多好建议,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将功绩都归功于曹操。更可贵的是,郭嘉大多是在曹操征求自己意见时,才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从不擅自发表言论。由此,郭嘉的见解都是有理有据的,他深刻揣摩了敌手的实力和心理状态,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典范。

其次是郭嘉处事不惊的心态。例如,兴平二年(195年),孙策闻知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想偷袭许昌。当时曹操略败于袁绍,根本无力抽兵保卫许昌,这期间不少人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

而此时郭嘉却提出不必担心许昌的安危,因为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事实果然如其所言。如其说郭嘉料事如神,倒不如说他时刻保持高度清醒和沉稳,看透世事和人心。此外,同朝为官的陈群责怪郭嘉不治行检,多次在朝中控诉郭嘉,但郭嘉也神色自若。可见他心理的沉稳。

本文标签 郭嘉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