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什么放弃东三省

编辑:sunpp发布时间:2021-09-07

两人都还是看得太简单,以为日本人只是出出气,到时候就会撤回去维持原状,没想到的是日本的野心绝对不止一个北大营。之后日寇继续出击,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相继攻陷奉天、长春、四平等东北重要城市。

张学良有些慌了,带领部下转移到锦州,这时民众纷纷出声,支持张学良积极抵抗,国民政府也发电令张学良“积极筹划自卫,以固疆圉”。如果真的据守锦州,那至少还是拼过的,可惜张学良心中有顾虑,怕日本人以海军扰乱平津,到时不但东北丢失,华北也会不保,那他就成光杆司令了。

所以为了保存实力张学良于1931年12月25日开始命令部队撤退,12月30日,国民政府急电“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然而张置之不理。

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日寇扶持起了伪满政权,让三千万中国民众接受了近14年的殖民统治。当时张学良手里还有20来万的兵力,但日本关东军加上其他守备部队不过是三万之数,即便其后期能从本土调兵,东北军也还是有一战之力的,为什么张学良却选择了不抵抗呢?个人认为主要是以下这几点原因:

首先是张学良畏惧日本人。其父张作霖能在东北站稳靠的是在俄、日之间左右逢源,利用两大帝国互相制衡来发展,但张学良对外没有父亲的本事。

1929年张学良想要用武力收回中东铁路主权,结果东北军被苏联军队迅速打败,双方有过战事,张学良就无法依靠苏联来制衡日本。而且当年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力很强,在日俄战争中曾打败过沙俄,即便是苏联在很多问题上都对日让步,张学良连苏军都打不过,所以他自认为遇到日军会更惨,所以不敢对敌。

其次就是张学良没有后援。虽然张学良名义上是归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是自霸一方的军阀。上面说的中东路事件,他敢对苏联动手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蒋介石承诺:要是战事一起会派遣十万中央军支援。结果到最后都没见到一个人。这样的坑跳过一次就够了,张学良认为要是与日本动武,最终也是自己独立对抗,到时候把本钱打光了,他这样的军阀是无法立足的,所以为了自保他不愿血拼。

最后就是张学良的天真。包括蒋介石在内都是一样,他们认为会有国际联盟前来调停。这个情况是有先例的,1895年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国。不过没过几天,沙俄、德国、法国就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让日本把辽东还给了清政府。

蒋介石和张学良认为西方列强决不会坐视日本在中国独大,一定会像“三国干涉还辽”那样迫使日本归还东北。然而此一时彼一时,1895年日本才刚刚崛起,无法与西方对抗,但1931年,它已经完成了初步积累,且西方列强的主要目标在德国身上,无暇东顾,因此就没有对日形成什么有效的干预。

所以在种种因素之下,张学良没有抵抗,一时之间声名狼藉,有人讽刺道“应该将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张汉卿先生,以表彰他为东亚和平作出的贡献”。

直到1936年末在西安发动兵谏,张学良才挽回了一些声誉,或许这也是对1931年不抵抗的悔恨吧。西安事变给张学良带来的是50余年的囚禁生涯,直到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去世两年后他才恢复自由。

晚年他回想起九一八,仍有些内疚,也说出了他自己的想法:是我当时判断错了。我以为日本只是想利用小规模军事行动挑衅,所以我下令不抵抗命令。我不想扩大事态,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不过他还有些不甘心地说道:我们张家父子,如果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或许张学良将军也有满腔委屈无处诉说吧。

2001年10月,张学良病逝于美国夏威夷檀香山,享年101岁,很长寿。要论近代最复杂的人物,张学良绝对能名列前茅。他曾一度站在权力的顶峰,却又迅速跌落谷底,他在九一八的表现让众多国人唾弃,却又因西安事变的爱国之举得到民众的拥戴,简直就像是在坐过山车。对于他,我想了很久也不知该怎么结尾,你是如何评价的呢?

本文标签 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