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
首先他们承认胡适为科学研究《红楼梦》的“启蒙期的第一人"顾致俞1921年7月20日,并由衷服府这种启蒙,自觉走上开拓新红学的大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两位对“自叙传”说结论的服膺。在自叙传题上俞平伯显然十分坚信,他说“《红楼梦》作者所要说者,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绮梦既,穷愁毕世。
创造艺术意境上的全部奥秘
胡适所谓的“自叙传”说,基本上即是这里“底本”与“影子”的说法,与今天所说的“模特儿”和“生活原型”的含义大致相同,并没有等同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艺术典型与生活原型。胡适在考证《红楼梦》书中贾家世系与曹家世系的过程中,固然将两边人物作了不少对应的比较,目的只是在论证曹雪芹笔下的贾家的艺画图是以他自己的曹家生活真实为构思原型的,或者说为“底本”的,而书中第一号主人公贾宝玉的艺术形象即是他自己独特的身世经历,所谓“秦淮残梦”的“影子”!
胡适如果真地将曹家的实际人物与贾府的虚构形象完全等同的话,那么1922年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中一句话就可以打倒胡适了:“曹未闻曾放学差也。”他曹干没干过政老那份学差?因此胡适在《考证》中论述的“我们可以认贾政即是曹”一句话并非将两者完全等同,而只是考证底本与画本、人物与影子的对应关系时的逻辑用语。
更有意思的倒是甲皮本脂了这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贾家世次言及贾政时,“皇上老爹一个主事之,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段之旁有朱批云:“嫡真实事,非妄拥也”八字!最说明颗的这里的“秦淮残梦'的一境而已”一句话正艺术地道出了《红楼梦)艺术真实与艺术典型在“造境”ー一创造艺术意境上的全部奥秘。
俞平伯、顾颉刚两人的通信中对新红学的一个重大发现,也是经典意见之一的高续补后四十回的题也是认识一致的。只是俞平伯把高鹗续书贬得重,认作是一个“失败”,而顾颉刚则肯定高鹗“没有自出主意”,只是老老实实“为曹雪芹补苴完工罢了”,并认为续补工作难度很大极不自由,即便多有不如人意处亦应“原谅高鹗”。刚由于耽迷于史学,在史学领域曾做出巨大成绩成为“古史辨”派史学的重要骨干,而于红学则没有继续多用心。俞平伯则从此沉溺于红学,钻研不断,硕果累累。
1922年4月19日,也即是胡适写成《红楼梦)考证五个多月之后,他终于买到了敦诚的《四松堂集》,而且是原写本即当年付刻的底本。全书六册,计诗两册、文两册,《鹪鹩庵笔麈》两册,卷首还有敦敏作的敦诚小传雪桥诗话、《八旗文经》、《熙朝雅颂集》所采诗文都是从这里选出来的。胡适除查实了曹雪芹名,为曹寅之孙两点结论,还弄清了原材料转录中的几点小舛讹,又用敦诚的小传修正了他く考证》里的推测。
最重要的是这部《四松堂集》的写本还留有两首未未选入刻本的诗:曹圆(注)即雪芹和挽曹雪芹(注)甲申。前一诗与(考证)中征引的几首诗一样,除了叙述曹雪芹晚景凄凉与人生盛衰之感外,并无什么特别的考证价值。胡适发现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与乾隆三十年左右”的推测只差一年说“左右”正合推测。曹雪芹死时只有“四十年华”,向前推算,“若四十岁,生时当雍正二年(1724年);若四十五岁,生时当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曹雪芹的儿子先雪芹数月而死,雪芹因子殇而感伤成疾。雪芹死后,似乎没有后代,但有一个“飘零”的“新妇”。这三点结论把对曹雪芹的身世考证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另外,敦诚的集子里还有两句吟咏曹雪芹气质形态的单句ー、“诗追李昌谷”“谓曹芹圃”、“狂于阮步兵”“亦谓芹圃”。这两句诗对于完整曹雪芹的人文形象也是很重要的。1922年5月,当时敦敏的《懋斋诗抄张宜泉春柳堂诗稿》、明义《绿烟窗集》入裕瑞《枣窗闲笔》等材料尚未发现,胡适对曹雪芹的考证成果无疑是雄踞第一的。
-
上一篇: 胡适为什么要倡导白话文
-
下一篇: 陈寅格先生的跪与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