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为什么开始于隐公
到了宋代,春秋在群经之中更是备受尊崇。孙复是北宋春秋学的开山鼻祖。他认为孔子作春秋是感叹天下无王,与鲁隐公没有多大关系。春秋始于鲁隐公只是由于鲁隐公正值周平王末年,周平王已经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王了,从鲁国的视角看,周平王在经历了鲁孝公、鲁惠公也没能实现中兴,这一来周朝再也复兴无望。但我们依然可以较真的问一下,为什么周平王一死,周朝就再也复兴无望?
按史记记载,平王东迁之后,鲁国的第一位国君是鲁惠公,如果春秋是从鲁惠公开始,或者平王东迁是在鲁惠公即位之后,那后人真的会省去很多麻烦。还真有这种说法。唐人陆淳的《春秋集传纂例》里面有8个字的小注“惠公二年,平王东迁”。如果此言属实,那么平王东迁后的第一任国君就是鲁隐公,不是鲁惠公,春秋便自然从鲁隐公开始。但这与史记的记载不同,且没有找到明确的出处。
还有一个说法,“其实春秋不是从鲁隐公开始的”,这听起来匪夷所思,提出的人名叫顾炎武,对,就是那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顾的理由是,《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平公派韩宣子来访问鲁国,韩宣子到太史氏参观藏书,看到《易象》和《鲁春秋》,感慨道“周礼尽在鲁国啊。我今天可算感受到周公的圣德和周朝成就王业的原因了!”
从左传的这段记载来看,鲁国自伯禽受封以来一直都有正经的国史,负责记录档案的也都是一代代优秀的史官,但是自鲁隐公开始,世道乱了,史官散了,孔子惧怕历史会被中断,这才开始编纂春秋。鲁国鲁隐公以前的档案都还完好,又出自良史之笔,所以孔子“述而不作”。所以说春秋不是从鲁隐公开始,只是之前的已经失传。
问题只有一个,但答案却很多。还有一个说法角度刁钻,就是春秋的发端是和三桓有关。所谓三桓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桓公的四个儿子,鲁庄公、庆父、叔牙、季友这兄弟四人围绕继承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庆父的后人另立宗族,成为孟孙氏,叔牙的后人成为叔孙氏,季友的后人成为季孙氏,而这几人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成为三桓。
而鲁桓公是鲁隐公的弟弟,且杀了鲁隐公,所以孔子认为要想说清楚当代史,就避不开三桓,而要说清楚三桓的历史脉络,就要从鲁隐公说起。这个分析似乎合理,但找不到有力的例证。
然而,很多时候,合理往往存在缺陷,不合理的答案未必是不正确的。之前提过的,春秋十二君,是为了效法天数。十二对古人来说确实是不寻常的数字。《左传·哀公七年》“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周礼对上等物品数量的最高规定是十二,以为这是天之大数。古人对数字的附会并不罕见,周礼中做衣服也都以十二来做文章,史记的十二本纪,再比如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也是为了顺应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
至于始隐问题,以上所有答案都是启发性答案,终究缺乏铁证。期待考古有更多新的发现,为这一问题找到有力证据的答案。
-
上一篇: 春秋之后无贵族
-
下一篇: 春秋战国名称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