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为什么能写出《岳阳楼记》
不过,范仲淹是不会永远沉沦在个人的悲痛之中的,他很快就从伤感的情绪中恢复过来,开始描写岳阳楼在风和日丽的时候的风景。那种碧波万里、沙鸥翱翔、游鱼腾跃、郁郁青青的景象,使得登楼之人眼前一亮,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感。其实,有此感受的,又何止是登楼之人呢,作者范仲淹此时也感受到了那种恬淡和闲适,因此才会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受。
其实,楼还是那座楼,湖还是那片湖,为什么会使人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心绪呢,究竟又是什么原因,让范仲淹从原本的凄凄惨惨的心绪,变成了喜气洋洋的感觉呢?这就是《岳阳楼记》最后一段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之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范仲淹所想到的。
他想到了,虽然世事不公,让自己遭到了贬谪,但是,他却不应该从此自暴自弃,他那做人的原则,还是不能丢掉的。在得到高官厚禄的时候,不能沾沾自喜;遭到贬斥排挤的时候,也不能退避萎缩,无论处于“进”、“退”何种境地,都应该心系百姓,心存社稷,这才是当官为宦之人所应该做的啊。想到这里的时候,范仲淹就彻底想通了,所以,他才说出了那流传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
在描写岳阳楼的同时,范仲淹自身的人格,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他用他那种宠辱不惊的态度,十分潇洒地将功名利禄这些东西等闲视之,无论自己是何种状态,都不能改变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所思索的,已经不是个人的荣辱,他的这种思想,已经超越了当时的那个时代。
“先天下之忧而忧”容易做到,很多充满抱负、心忧天下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后天下之乐而乐”,却不容易做吧,人都是有欲望的,谁能一生都这样磨砺自己呢,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私奉献精神,恐怕是很难办到的吧。恐怕,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话能够千古流传,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的原因之一吧。
不知道那些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的人,那些贪婪挥霍、奢侈糜烂的人,他们会不会来到岳阳楼呢,当他们面对范仲淹的题记,不知道会不会在内心深处,有那么些许的惭愧呢?范仲淹在尚未看见岳阳楼的情况下,仅凭着自己的想象,就有了如此的体悟和人性的升华,那么,那些亲身来到岳阳楼的人,又能否有所感悟呢?
由于种种原因,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只能在梦中张望那座华美而又雄壮的建筑物,在照片中遥观它的形貌,在诗文中揣摩它的壮观。然而,我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岳阳楼,给我带来的那种震撼,不因为别的,光光是范仲淹那两句激昂慷慨、催人泪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足以让我浮想联翩了。
岳阳楼,那只是一座楼,一座饱经风霜的楼,其实,它看上去并不会和任何其他的古建筑有不同之处。巍峨雄壮的建筑物,这个世上有很多,能够饱览湖光山色、秀丽风景的建筑物,这个世上还是有很多,所以说,岳阳楼的出名,并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它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文艺术的价值。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将它记录在文章中,用诗歌来咏赞它,把它画入图画里,是这些不朽的诗文,让岳阳楼变得不朽。
目前,留在人们面前的那座闻名遐迩的楼阁,恐怕已经早就不是当年的那座了吧,木质的建筑能够保留多久的时间呢,无情的岁月迅速地消磨着人的生命,同时,也将那些人类所制造出来的东西,一起消磨掉。
然而,“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随着世事的变迁,各种景观或许会逐渐磨灭,只留下一个遗址,可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文,却不会因为景观的消失而被人们淡忘。人们用诗文,来给这些景观镌刻上了永不磨灭的墓志铭,那些不朽的文字,就镌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脑海里头,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
-
上一篇: 范仲淹为何赞胡则出处三朝始终一德
-
下一篇: 欧阳修为什么被贬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