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为何赞胡则出处三朝始终一德

编辑:sunpp发布时间:2021-08-06

公元1026年,64岁的胡公知杭州,上任第三天就带人勘察钱塘江,治理江患,他发布的第一道知州令,就是修筑钱塘江堤防。《咸淳·临安志》曰:“守杭有惠政,在郡时独无潮患。”当年,杭州百姓就自发建造了胡公生祠。

公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据《胡公墓志铭》载:“公领三司使,宽于财利,不以刻下为功。时上方以二京、陕西官盐岁久,民鲜得食,而日以犯法,命通商。有司重其改作。公首请奉诏,其事遂行。”

此事发生在公元1030年,“通商五利”被宋仁宗采纳。“通商五利”即:一利解盐荒,二利增税源,三利惠百姓,四利通有无,五利保安定。“通商五利之法”最大的价值是朝廷开始重视商业流通,让天下的物品流动起来。

据《宋史》记载,当年光盐税就增收了15万贯。自此,宋朝的商品经济开始繁荣,商人的地位亦得到了明显提升。“通商五利”实则是重商主义,在《库川胡氏宗谱》中可见这一思想的渊源:“族中子弟当各勤生业,士者攻其学,农者力于耕,工者专于艺,商者蓄其贷。”

当时江南百姓,不仅要缴纳皇粮国税,还要缴纳“身丁钱”(人头税)。公元1032年,江南大旱,“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年已古稀的胡公又斗胆上奏“永免江南十四州的身丁钱”。仁宗感怀这位三朝老臣的苦心,遂诏令免除衢州婺州的“身丁钱”。

公崇尚儒家思想,以德正心,身体力行

胡公还是北宋两浙儒学复兴思潮的引领者。《胡公墓志铭》:“钱氏为国百年,士用补荫,不设贡举。吴越间儒风几息。公能购经史,属文辞。”南宋陈宗仁《龙井源墓祭文》:“二浙儒风坠于晚唐,逮我圣宋统一万方,公独以儒,昌率东阳,出藩入从,吾道寖昌。”

胡公崇尚“以德正心、以义济世”的儒家思想,且身体力行。范仲淹赞其“出处三朝,始终一德”。南宋赵立夫赞公“庶几盛德,必百世祀”。元王袆赞公“全身而退,有功有德”。

公元1039年,胡公逝世,谥“正惠”,墓葬杭州老龙井。胡公生前受到宋太宗、真宗、仁宗的5次褒奖;忘年交范仲淹作《贺胡侍郎致仕启》:“高尚之风”“景仰之至”。

胡公逝后,先后得到宋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理宗和元成宗、明太祖的7次封赏。范仲淹作《兵部侍郎胡公墓志铭》:“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胡氏家族秉承“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的祖训,进士及第多达54人,涌现了一批清官好官。《库川胡氏宗谱》修身篇:“为人应以忠孝仁义为上,当以家国为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

本文标签 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