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为什么没有成为唐宋八大家
在朱右之后,各位文学家在编辑散文集时,多遵循《六先生文集》的选取原则。比如,明朝中期的儒学大师唐顺之在其选辑的《文编》中,唐朝和宋朝的散文只取前面的八大家。明朝末年的散文家茅坤编选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文钞》,在坊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从此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就定型了。
那么,朱右、唐顺之、茅坤确定唐宋八大家时,遵循了什么原则呢?四个字:“古文运动。”
在汉朝以来,文学界流行的是工整严谨、辞藻华美的骈文。骈文比较注重形式技巧,如果运用得当,也能产生许多声情并茂的佳作。比如唐朝文学家王勃创作的骈文《滕王阁序》,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创作的骈文《哀江南赋》,都是骈文中的经典之作。
但是,优秀的骈文作品还是太少了,绝大多数骈文都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针对这种情况,韩愈第一个提出“复古”的文学理论,反对骈文的创作手法,提出用散体作文,从而揭开了古文运动的序幕,因而被称为“百代文宗”。
柳宗元比韩愈小5岁,他积极响应韩愈的倡议,继续扛起古文运动的旗帜。在韩愈、柳宗元的影响下,骈文受到一波打击。可是,当韩愈、柳宗元去世后,骈文死灰复燃。
到了宋朝初期,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再次倡导古文运动,并以韩愈、柳宗元为学习的对象。同时,欧阳修没有一概否定骈文的优点,而是将它的优点与古文的优点结合起来,为宋朝的古文运动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欧阳修利用其在文坛上的地位,影响了许多文学家。苏轼、王安石、曾巩曾经拜欧阳修为师,苏洵、苏轼、苏辙为一门三杰,他们都投身到欧阳修发起的古文运动中,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参与的古文运动,给了骈文第二次打击。此后,骈文在文学界的影响力日益衰落,虽然没有彻底灭绝,但已经不复往日辉煌。
为了记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对古文运动作出的贡献,朱右、唐顺之、茅坤先后将他们的作品收录成册,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反观范仲淹,他比欧阳修大18岁,在欧阳修面前属于“文学前辈”,成名也远远早于欧阳修。欧阳修自然“领导”不了范仲淹,范仲淹也没有参与这场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朱右、唐顺之、茅坤等人编选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时,显然就不会将范仲淹的名字写进去。
-
上一篇: 范仲淹家族为什么能够千年不衰
-
下一篇: 范仲淹为什么不吃朋友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