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放弃汉中是否正确
所以说姜维的策略不能说错,而且对于蜀汉来说,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只是姜维执行不了这个策略。
姜维的出身注定了他得不到蜀汉国内的支持,他是魏国降将,却可以执掌蜀汉军政,全靠的是诸葛亮的扶持,原本诸葛亮留下的班底,蒋琬费祎主管内政,姜维虽被压制但还有发挥的空间,到了蜀汉后期,朝中已经没有了支持姜维的人。
《三国志.姜维传》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黄皓等人已经开始准备夺取姜维的兵权了,所以姜维只能领兵在外,拥兵自重躲避灾祸,而这也就决定了,蜀汉内部对于姜维弃守汉中诱敌深入的战略是不支持的,因为姜维和蜀汉朝廷的联系已经非常弱了,朝堂之上大多是反对姜维的人,谁还会支持姜维呢?
所以说在钟会在关中统兵之时,姜维已经猜到了曹魏的军事意图,姜维上书刘禅,希望增兵驻防阳平关和阴平,但是刘禅听从了黄皓的话,认为魏军不会进军,并未增兵,其实刘禅也是害怕姜维以此为借口给自己揽兵权吧。
再好的战略得不到的支持,也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说从一开始姜维的战略就是失败了,因为其没有足够的根基,战争过程也是蜀汉援军尚未抵达战场,阳平关就失守了。
除了在内部得不到支持,姜维这个人也缺乏足够的军事才能来执行这个策略,姜维原本在沓中(今甘肃迭部县境)屯田,可是一路被邓艾所击败,被迫南撤。
《三国志.邓艾传》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
当时姜维的退路还被诸葛绪所阻断,也就是桥头(今甘肃文县东南)被魏军所占据,姜维是用计调离诸葛绪才桥头撤下来的。
个人认为姜维引诱魏军深入汉中,再寻机歼敌的战略,不仅仅要守住阳平关,还有守住桥头至阳平关一线,不然的话,魏军完全可以在攻占桥头后,集结兵力进攻剑阁,彻底切断汉中一带蜀军和后方的联系。
这样的话,魏军就实现了对前线蜀军的包围,那么蜀军就有可能在魏军崩溃之前崩溃,而且如果蜀军不能守住这一底线,那么何谈在魏军人困马乏撤军之际大举追击呢?你连后路都受到魏军的威胁,还有心情去等深入汉中的魏军自溃,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就魏军推进的过程来看,姜维在正面战场上抵挡不住邓艾所部的进攻,同时无暇顾及魏军偏师诸葛绪部切断自己后路的行动,显然姜维无力去推行弃守汉中诱敌深入的战略。
而且魏军攻入汉中后,汉、乐二城的确守住了,但是阳平关是怎么丢的。
《三国志.姜维传》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
阳平关守将蒋舒出城献降了,如此重要的关隘,姜维势必会任命自己最信任的人,结果呢?人家投降了,可见姜维识人存在不足,当然蒋舒投降只是加重了蜀军的劣势,姜维的战略早已没有了可行性。
阳平关失守,姜维只能集结部队,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剑门镇剑门关),至此汉中已经算是完全丢失,也就是汉、乐二城还在坚守,其他大部分蜀军都被击败,而且钟会在魏军攻克阳平关后,还获取了城关内的粮草,魏军得到了补给,可以长久作战,蜀汉的局势也就更加不利了。结果就是蜀军主力深陷剑阁,被钟会所吸引,邓艾得以实施偷袭,蜀汉因此灭亡。
总的来说,姜维弃守汉中打法并不完全是错误的,但是再好的战略也需要有能够是实施的基础,何况姜维的战略是带着冒险意味的战略呢?姜维缺乏内部的支持,个人军事能力有不足以统领全局,最后的只能是处处落于被动地位,直至魏军找到一击致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