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说中国只有两个好人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头顶13个博士学位,但他更潜心精研国学。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
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这些不正是我们今天正大力推广、全面启动的文化复兴吗?
而且,辜鸿铭并不满足于自知自足的自恋状态,他还不遗余力地输出中国的文化与精神,不遗余力地翻译国外经典著作,让国人看到九州外的世界,这不正是我们今天在走的路吗?
当时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留着辫子,穿着马褂,时而吧嗒吧嗒几口烟枪的辜鸿铭,骄傲地站在讲台上,用一口比英国人还正宗的英语向台下那些"高贵"的老外们讲演《春秋大义》。
这可不是免费白讲,一堂课每人得花两块大洋,比当时的"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的戏票还要贵,而且往往是一票难求。
辜鸿铭讲的并非是讨好外国人的西洋文学,他是在传播中国人的精神,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在台上,他自信地告诉那些入迷的老外们,中国文化是如何走了五千年,中国的汉字是心灵的语言,中国人不仅有西方人博大、纯朴、深沉的精神,还有他们没有的灵敏。
他还用一个生动的事例来阐释了中国人性本善的特性和始终向往幸福和谐的温良。
西方有了火药,却把它变成了枪支大炮,去掠夺别人的财富,而中国人的火药做成了灿烂的烟花,让更多人的欣赏到美丽、感受到快乐,这就是骨子里的差异、文化上的差异。
试问,这样的辜鸿铭何错之有?如果真的要说他有错的话,那就是一味固守,而没有遵循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让国之精神与时代发展结合,让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结合,让老树能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试问,这样的辜鸿铭,当时能有几人能够与其相当?他和蔡元培不都是难得的好人吗?
正因为辜鸿铭常常口无遮拦,又我行我素,所以就会招来很多人的不待见,将其视为时代怪物。但真实的辜鸿铭不仅仅不是怪物,更是一位始终爱着自己国家的旷世奇才。
辜鸿铭并非一个纯正的中国人,有一半的西洋血统。祖辈很早就移民到南洋,他出生在马来半岛,母亲是葡萄牙人,而且他的义父也是英国人,他高个子、高鼻梁,是个标准的华裔混血儿。
辜鸿铭的父亲始终没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根在中国,自小就教育他:"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记了,你是中国人。"这句话刻在了辜鸿铭的骨子里。
即便是义父将他送到英国,告诉他"你的祖国已经被放在了砧板上,任人宰割",面对如此破败不堪的祖国,辜鸿铭还是毅然决定"回到中国来,做个东方人!",做一个自信自豪的中国人。
1885年,在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游学十几载,西装革履的青年才俊辜鸿铭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回到了祖国。从此,他穿起了马褂、系上了辫子,成了一个坚定的中国人。
他回国并非只是为了高尚富贵的生活,在马来,他们家族已经是大富商,他完全没必要吃这个苦头;他从骨子里爱着这个有着数千年文化的中华民族,爱着中国文化和独特的精神。
当年慈禧为了自己的寿诞不惜把脏手伸向海军军费,他用“慈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来恭贺;皇帝袁世凯驾崩,全国举哀,他却请来戏班欢送。
这是保皇者的举动吗?断然不是,这是一个恨铁不成钢的爱国者在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抗争与奋斗,这是怪杰和狂儒的外在表现。不管是在清末还是民国,他都坚持着自己的另类个性。
辜鸿铭是一位杰出的国学大师、学贯中西的文化输出先锋,李大钊的那句“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中,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足可以看得出他的能耐。
这样的怪物,凤毛麟角。这样的怪物,多几个又何妨?
-
上一篇: 辜鸿铭为什么被逐出北大
-
下一篇: 辜鸿铭的一生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