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叹颜回

编辑:sunpp发布时间:2021-07-17

忠信的人,不难找,像他这样好学的人,不多见。幸好,还有一个颜回。“好学”的目的,不是累积知识,而是认识自己;不是获取功名,而是提纯生命。在这无止息的“认识你自己”旅途中,有的人望而生畏,有的人得少为多,有的人半途而废,能始终保持“好学”的朝气,能始终关注生命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学”是动力来自于对生命的好奇与谦逊,其根底是以空无之心,面对世界与人生。如果满足于所得,生命的成长就停止了。颜回的好学,近乎“无智亦无得”,他走到孔子面前,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清空了自己。有时,与夫子言谈终日,颜回并不感到疲倦,是因为他是听之以心。他的内心是宁静的,如果内心躁动不安,任凭站在面前的是谁,都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原来,“好学”是一种敞开的生命状态,随时准备好自己,去面对未知。

三叹颜回“不违如愚”,“于吾言无所不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而不愠怒自然是君子的修养,但也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相知多么难得。为师者,最怕对牛弹琴,而让人欢喜的是,居然有一个颜回,一点就通,一触即明。孔门之中,聪明的学生不少,他们爱提问题,甚至爱质疑老师,孔子不以为忤,总是耐心引导,细细答疑。

一问一答之中,有时学生还能启发老师,而有教学相长的喜悦,如子夏问《诗经》,就引发了孔子对“礼”的思考。颜回呢?对孔子的话,照单全收,全盘接受,什么问题都不提,什么疑问都没有(《论语》中仅有的一次是问“仁”,亦静听而已)。

依今日的标准,颜回没有自己的见解,更没有批判性思维。难道是颜回想做讨老师欢心的乖乖学生吗?非也。这是因为他的心思高度宁静,高度专注,孔子一说完,他就明白了。他通透而无碍,以至可以与孔子同频共振,学生与老师无间,听者与讲者合一,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这才是最高明的学习能力。他是接收器,只负责接收。他是清澈的湖水,映出天光云影。他不判断,不分别,当下就已经明白了,还要问什么?

所以,孔子才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啊,他对我的话,无所不悦,朱熹对之很有心得,看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此言得之,所谓传心,所谓心心相印,不正是如此吗?

这样的颜回,才做得了孔子的知己。在陈国绝粮的日子里,孔门师徒朝不保夕,疲倦不堪,只有孔子弦歌不绝,只有颜回湛然如水。子路怀疑夫子的学说“未仁”“未智”,所以当权者不信不用。子贡也委婉地劝夫子不妨降格以求,不必那样曲高和寡。

惟有颜回,不气馁,不苟且,他看出夫子其人的伟大、其学的不朽,说出一番掷地有声的话:“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听罢,欣然而笑,用半开玩笑的口吻,回应道:“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本文标签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