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一生三场大战
唐朝统一天下后,战略目标也从安内转向了攘外。当时他们受到(东)突厥的巨大威胁,只能对他们委曲求全。但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岂会久居人下,一场解除外患的军事行动在悄悄酝酿中。
贞观三年十一月,突厥因为天灾人祸陷入困境,唐太宗看到讨伐时机已经成熟,立刻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与李勣(即徐茂公)、薛万彻、柴绍等合军十万北击突厥。
次年四月唐军抵达马邑,李靖得到情报,知突厥颉利可汗屯兵定襄,但士气低落,矛盾重重。李靖遂决定突袭定襄。他亲率三千精锐骑兵抵达定襄以南的恶阳岑。唐军的突然出现,让颉利可汗感到不可思议,错误估计唐军大兵压境,否则李靖怎敢单独突进,于是采取消极避战的策略。
李靖于是利用突厥人犹豫的时机,夜袭定襄,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攻占了此地。颉利可汗只好北退,但乱军遭到李勣的伏击,伤亡愈加惨重,于是只好向李世民求和,以图缓兵之计,东山再起。
唐太宗派出唐俭为使者,前往谈判。但这不过是将计就计,借此迷惑突厥,放松其警惕性而已。李靖等人心领神会。不经上奏就主动出击。此举跟当年韩信利用郦食其与齐王谈判之时,出兵攻齐的方式一致。但李靖这次进兵更为迅速,很快就将突厥击溃,并活抓了颉利可汗。唐俭也得以全身而退,避免了郦食其的悲剧。
(东)突厥的平定,不仅消除了外患,更极大提高了大唐王朝的声望,各方可汗纷纷臣服,共尊唐太宗为“天可汗”。而这场战役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战果,是跟李靖“临机果,料敌明”的军事韬略分不开的。
唐太宗为表彰李靖功绩,封他为代国公,任命为尚书右仆射(职位相当于宰相)。李靖虽身居高位却从不居功自傲,与朝臣和睦相处,多次受到唐太宗赞扬。名相王珪称他为“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这是对李靖最恰如其分的评价。贞观十一年改封卫国公。在凌烟阁上的唐朝开国二十四功臣画像中,李靖也位列其中。
贞观八年,李靖再次出击西北的吐谷浑,次年四月,李靖率军进抵吐谷浑的伏俟城,伏允可汗闻讯退守大非川,并烧光野草,阻唐军进攻。此时,众将皆提出“草已烧,春草未生,马无食,大军不可深入,不如暂驻鄯州,待草生马肥时再图进取。”唯行军总管侯君集认为“敌主力未损,暂驻鄯州,必反扑。且敌西逃,军心涣散,士气低弱,战斗力不强,一举击之必获全胜。此天赐良机,若迟疑,悔之晚矣。”
李靖洞察战场局势,果断采纳侯君集的建议,率军越过积石山,深入敌境几千里,沿途数十战,歼灭和收降敌军二十万。这是李靖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此役打通了河西走廊,让丝绸之路再度繁荣,促进了国际化大唐帝国的建立。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一颗功勋卓著的将星陨落,享年七十九岁。谥号“景武”。唐太宗将其陪葬昭陵,并将坟墓修筑成铁山、积石山的形状,以纪念他平定突厥、吐谷浑的丰功伟绩。
李靖一生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平定了中国的南方,消除北方突厥的威胁,击溃西北的吐谷浑,为大唐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更是一位军事家,曾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可惜都已失传。目前仅有他和李世民谈兵的《李卫公问对》这部兵书。李靖的军事思想丰富了我国的兵家文化。其传奇一生可谓“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兵法·作战篇》)
-
上一篇: 李靖为何说刘秀远胜于刘邦
-
下一篇: 李靖为什么要杀义成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