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赵光义之争
最关键的矛盾
曾经的赵光义与赵普在陈桥兵变以前,关系还算比较密切,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每次都嘱咐赵光义出去时要和赵书记(赵普)一起,她自己才放心。但自从赵宋建国,特别是赵普担任宰相,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后,两人都是位高权重,性格强硬,又各自培养笼络了一大批心腹,难免发生利益冲突甚至争权夺利之事。
在权利面前,两个人还是渐行渐远,终成敌人。最开始两个人争的不过是赵匡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臣权,但后来,已经演变为争夺最关键的君权——在储位问题上,才是二人最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在。
在继承人问题上面,所谓的“金匮之盟”,很大概率是后面赵普向已经为帝的赵光义妥协的政治产物,但宋太祖赵匡胤生前的种种表现看来,的确是很想让弟弟赵光义继位。但宰相赵普对这个提议是持反对意见的,他希望能由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继任君位。
在赵普罢相后的一个月,赵光义进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在加上他本身开封府尹的职位,“亲王尹京”在五代就是皇储地位确立的重要标志(终赵匡胤之世都没有封他自己的儿子为王)。因此,可以说赵普前脚失势,赵光义后脚就被确立为储君了,原因一目了然,常年压制赵光义的人不在了。宋人笔记《丁晋公谈录》也记载,太宗即位后曾说过“若赵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
实际上,这件事赵普后面自己当着赵光义的面都曾经大方的承认了:他日,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宋史·列传第三·宗室一》
韩王(赵普)曰:“先帝若听臣言,则今日不睹圣明。然先帝已错,陛下不得再错。”——《曲洧旧闻》
“太祖已误”误的是什么,当然是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了,先帝听什么话,才能“不睹圣明”,当然是不要立弟弟,而是立儿子的话。要说赵普这个人也真是胆子大,这种事情都敢当着皇帝的面说出来,估计他以为有了“金匮之盟”这件事,和赵光义彻底和解了,但他低估了赵光义对他的恨意。于是,在太宗朝赵普又经历了两次罢相,好在最后善终病逝在家,也算是大幸了。因为在一些野史记载中,赵光义甚至明确表示过想要杀了赵普:疑既释,窜多逊于朱崖。上谓普曰:“朕几欲诛卿。”——《玉壶野史》
因此在赵普死后,赵光义还对旧怨耿耿于怀,公开承认两个人“尝有不足”也就不奇怪了。毕竟,赵普是他曾经最大的政敌,差点让他当不上皇帝,这种仇恨放在其他朝代,赵普抄家灭族都很平常了。
-
上一篇: 赵普为何归顺赵光义
-
下一篇: 赵普一生只读了一本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