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叫曾剃头
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藩下令:“兵丁大索三日”,于是,湘军士兵公开抢劫奸淫,见人就杀,共屠杀四万余安庆人,安庆也变成了一座空城。曾国藩不仅怂恿弟弟曾国荃屠城,而且还在书信及日记中都自称是“大快人心”,难怪两湖百姓喊他是“曾剃头”,皖南百姓喊他是“舂骨灰”。
安庆战役后,朝廷论功行赏,曾国荃加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赏“伟勇巴图鲁”名号。曾国藩则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节制四省巡抚、提镇。面对突如其来的恩宠,曾国藩又诚惶诚恐,如他在家书中所说:“一门之内,兄弟四人同日俱蒙非常之恩,惊喜之余,弥深悚惧”。
三、攻破天京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曾国藩强调“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于是曾国荃纵兵焚烧抢掠7天7夜,血洗全城。曾国藩的机要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悲惨地写道:城破后,整个金陵城中“尸骸塞路,臭不可闻”。城中女性命运更是凄惨,“肆意糟蹋妇女,哀号之声不忍闻。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
曾国藩纵容手下士兵屠城,致使平民死伤无数,于是南京人称曾国藩为“曾剃头”,称曾国荃“曾屠户”。论功行赏,曾国荃因功赏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不得不说,曾氏兄弟的功名利禄都是靠无数尸体和鲜血堆砌而成的。
古往今来,杀降和屠城都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而且主要责任人大多难以善终。比如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连夜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最后功高震主,自己也被秦昭襄赐死;项羽将秦降卒20余万全部在新安城南连夜坑杀,最终项羽不得人心,兵败垓下,乌江自刎;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李广,因砍了几百个俘虏的匈奴兵而终身不得封侯,最终也是愤愧自杀等等。
曾国藩是何等的聪明,他也深知屠城是天道不容,以及功高震主的道理;要“求缺惜福”,或许可以躲过大灾难。于是在同年八月,曾国藩主动向慈禧太后奏请裁撤湘军精锐25000人,劝弟弟曾国荃称病开缺回籍,暂避风头。就这样,曾家兄弟都躲过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继续为清廷效命。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曾国藩继续深得慈禧重用,追剿捻军,主办洋务,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在了两江总督任上,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朝廷闻讯,辍朝三日。
曾国荃也深得朝廷重用,先后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六年(1890),曾国荃去世,享年66岁,谥号“忠襄”。
-
上一篇: 曾国藩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
-
下一篇: 曾国藩的做人做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