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创业史

编辑:sunpp发布时间:2021-04-10

17岁的朱元璋此刻成了“孤家寡人”。走投无路中,邻居汪大娘让儿子领着朱元璋,带着礼物投奔皇觉寺。就这样,朱元璋在皇觉寺剃度为僧。在那样一个年月,连当和尚都要给寺庙送礼走后门,可想而知朱元璋在这里的日子绝不轻松。然而即便是这样的生活很快也向朱元璋关上了大门。没过两个月,寺内也断粮了。寺主封仓,遣散僧众。大家各自为计,四处游荡。

朱元璋没学过任何手艺,一无所长,想要依附亲友,又担心自求其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孤苦无依的朱元璋每天只能和自己的影子相伴。饥荒之年,能讨到一口吃的太难了!朱元璋每天早晨站在高处张望,一旦看到有炊烟就急匆匆地赶过去化缘,到了晚上,如果遇见有寺庙就太幸运了,至少能暂时栖身一晚。不过,这种情形实在太少了,绝大部分时间朱元璋都只能风餐露宿: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到了合肥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幸得两位好心人相救捡回了一条命。此后他一路经过光州、固州、汝州、陈州、颍州等地,于1348年又回到皇觉寺。在外流浪的三年,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他走遍各地,看到的都是民生多艰;和三教九流打交道,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在这乱世之中,为了活下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无疑重塑了朱元璋的性格。

因此三年后再回到皇觉寺的朱元璋已经涅槃重生: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1351年,元朝因治理黄河引发民变,一时间烽烟四起。郭子兴与孙德崖也在濠州起兵。元朝将领不敢进攻,便每日抓良民邀赏。朱元璋的儿时好友正好来信邀他参加义军,犹豫不决时,消息走漏。迫不得已,朱元璋打点行囊,投奔郭子兴。此后,朱元璋从普通一兵做起,出生入死,步步为营。历经十五年,终于扫灭群雄,傲视天下。

在15年的征伐中,朱元璋能跨过创业路上的一道道障碍,和他苦难的经历不无关系。甚至在他坐拥天下之后,仍能克勤克俭,带领饱经战乱的王朝走向洪武之治,没有曾经的苦难,又哪来这份定力。因为苦难,他知道民生多艰。无论是打天下还是后来坐天下,朱元璋多次减免受灾或受战争影响的老百姓的赋税。后来还多次在全国范围内蠲免租税。因为苦难,他知道为奴者的不幸。

朱元璋通令全国,地主不得蓄养奴婢,所养的奴婢一律释放为良民。凡因饥饿而典卖为奴者,由朝廷代为赎身。因为苦难,他极其勤勉。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据史书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1660件,处理国事计3391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仅此一端,即可想象他是多么勤奋。因为苦难,他极其好学。朱元璋从小没有太多的读书机会,但他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从军后,到称帝晚年,他一直保持勤奋好学的作风。作战之余,理政之后,他常常请儒生讲述经史。

经过几十年的刻苦自学,他不但能写手札、军令,还能写诗作赋。因为苦难,他极其节俭。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当了皇帝后,他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

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当然,因为苦难,朱元璋对人过于苛刻,而且多疑,导致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部将大多无法善终。苦难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有多大,恐怕只有经历者本人最了解。朱元璋称帝后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拜祭祖坟,立《御制皇陵碑》。可是看了碑文之后,朱元璋很不满意,认为“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于是亲撰碑文,重立新碑,特意记述自己艰难的身世,让后人明白朱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昌盛的。

本文标签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