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事件 探索发现

如何保养好大脑

编辑:zhujy发布时间:2021-02-20

三、思维反刍

我们的大脑,总在一刻不停地工作。当你稍稍放松对它的控制时,它就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

这些想法包括什么呢?可能是对未来的想象,也可能是对过去各种窘境、失败和错误的回顾。

比如:

“我上次那样讲话是不是不太妥当?”

“领导跟我说话的方式一反常态,是不是对我有点失望?”

“上次那个事情,要是我当时能再冷静一点就好了……”

这种不断重复负面经历和念头的做法,就叫做“思维反刍”(Rumination)。

你会感觉,你的内心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一些声音,让你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它、想到它,难以遏制。

为什么我们会进行“反刍”呢?因为,我们的大脑对错误十分敏感。因此,当我们做错了一些事情之后,大脑会一直对它耿耿于怀,于是,会不断在心里“回放”当时的场景,并且试图为它寻求一个解释,希望能让这个错误变成“情有可原的”,或者让它的后果变得“可预测”。

但与此同时,大脑又很笨。它不会想到:它这种不断“回放”的行为,反过来又会不断强化这个错误本身对我们的伤害。让我们的“后台”陷入堵塞,降低我们处理新问题的能力。

一旦你长时间陷入思维反刍的习惯中,会有什么后果呢?

这些念头会在你工作的时候,冷不丁跳出来,对你造成内在的打断;

它们会在你面临类似情境时被激活,从而使你畏惧,更不容易展开行动;

它们会填满你的大脑,让你时时刻刻感觉到“心里有很多事情”,从而陷入疲惫之中……

可以说,思维反刍就是一个“负面的自己”:它会不断对你进行否定、打压、质疑,不断企图用过去的失败经历来“拖垮”你,让你停下脚步,寸步难行。

所以,我经常说: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其实不是真正的危险,而是我们面对危险时,内心因为过去的失败、错误和挫折,而产生的恐惧。

那么,如何才能打败这个“负面的自己”呢?

可以参考下面这一套练习:

1.思维转向:用正向的思维,来替代反刍。

当自己转入DMN,开始产生各种负面念头、负面想法时,及时发现它,并且调整它。比如:

比如:

“我上次那样讲话是不是不太妥当?”→“下次遇到这种情形,我该怎样表达才会更好呢?”

“上次那个事情,要是我当时能再冷静一点就好了……”→“下次遇到这种事情,我能否总结出一套标准流程?”

简而言之,把对过去的“后悔”和“重演”,转化成“可以做些什么有用的事”。这可以把负面情绪转换成积极情绪,让自己“向前看”。

2.正向联系:关注自己做的选择和结果,建立“我可以”的思维联系。

如何克服“负面的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去强化自己“做对了什么”的思维联系,从而培养起自我效能感。

我会建议你:每天记录下自己今天遇到的问题,思考问题时采取的想法和行动,以及取得了什么样的好结果。

定期翻阅和复习自己的记录,给自己一个正向的暗示和肯定,慢慢地,让自己具备足够的底气和勇气,能够对抗自己内心深处否定、质疑的声音。

四、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永远是大脑最大的天敌。因为它需要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占据庞大的大脑空间。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你的脑海里,时常盘旋着许多不确定的念头和想法的话,那相当于就意味着:你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没有结果的事情上”;能留给新问题、新场景的思考空间,就非常少了。

那么,最常见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什么呢?

基本上,包括两种:一是“未竟之事”,亦即对过去还没做完的事情的惦记;二是“未来之忧”,亦即对还没发生的事情的可能性的揣测。

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有一个特性:喜欢稳定,不喜欢变化。因此,一切还没有取得确定结果的事情,大脑都会认为“它是有可能产生变化的”,从而,会造成大脑的警惕,需要花费资源去跟进它、监测它。

但这种跟进和监测有用吗?很多时候是没用的。因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够让“变化”转化成“稳定”的,永远都不是空想,而是实际的行动。

然而,它们萦绕在大脑中,不但会造成认知资源的负荷,还会阻碍我们的行动。

一方面,它们会在我们专注工作的时候,突然浮现出来,打破我们的心流状态,让我们不得不耗费精力去安抚、平定,恢复状态。

另一方面,频繁地沉浸在“未竟之事”和“未来之忧”中,会让我们的思绪不断向着“过去”和“未来”偏离,从而让我们心烦意乱,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真正地关注和聚焦到“当下”。

因此,我常常说一句话:不要做无谓的空想,要去做有用的事情。

也就是:把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和忧虑,转化成行动,用行动去抑制它们、消解它们。

比较有效的做法是:

1.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

写下所有令你忧虑的想法

设定一个每天30分钟的忧虑期。可以是任何时候,不要在睡觉前

当你产生自发的忧虑念头时,告诉自己:现在不是忧虑期,先不要管它们

利用忧虑期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就算不能解决也没关系)

2.规划行动

当你进入忧虑期的时候,不要只是在脑海中重复这些想法,而是想办法把它们分解成行动。

对于未竟之事:拿出你的任务清单,把它拆解成更小的步骤,安排到一个明确的时间来解决;

对于未来之忧:想一想,我可以做些什么,来尽可能去试探它、获取关于它的信息?把你想到的方法写下来,等到有空的时候去执行。

3.辅助手段

做好应急预案。告诉自己:哪怕出现不好的结果,我也有兜底的措施。

做好回顾复盘。可以参考,让自己从行动中提炼出经验和模式。

做好核对清单。把需要处理的事情、需要注意的细节做成一张表,行动时拿出来,逐项核对。这样一来,一是可以避免发生差错,二是可以告诉大脑“我已经把它安排妥当了,无需再反复思考”。

能够切实减轻烦恼、解决问题的,永远都是行动。

五、过度思考

最后,简单提一下“过度思考”。

什么是过度思考呢?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些琐碎、不重要的事情上面,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反复权衡,以求做出一个“完美的”决策。

举个例子:

做活动时,为一个标题或一句文案,不断开会、讨论、调整;

做产品时,一直纠结于一些小细节,想让它尽善尽美;

优化流程时,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就为了简化那么一两步;

……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但是,当这些东西填满你的大脑后台时,你就很容易陷入“过度关注细节”的陷阱里,从而,你的视野会变窄,看不到大局,忽略那些可能更重要、更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管理学上称为“自行车棚效应”:我们总是在逃避作出真正重要的决策,但却在像要不要建自行车棚这种琐事上花费大量精力。

所以,我经常说:我们真的有必要找到一个“最优解”吗?很多时候,其实找到一个“满意解”就可以了。省下来的机会成本,可以用在其他更重要、更宏观的事情上,来弥补这个细节的不足。

当然,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也经常犯这个错误。所以,在这里,也想跟大家共勉:

不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把这套思维方式牢牢放在心里: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达成目标的路径上,哪些是关键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

我目前在做的是什么因素?它对整个目标的影响有多大?

记住,不断地拔高自己的视角,让自己从细节的泥淖里跳出来,搭建好框架,分清优先级,规划好时间,严格去执行。

这才是能把事情做成、做好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