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和苏轼是师生关系吗

编辑:sunpp发布时间:2021-02-04

欧阳修病逝后苏东坡多次写诗祭拜恩师

苏东坡踏入仕途后不忘恩师之教诲,恩师去世后,一生都在用不同方式深情怀念。从这个角度来看,苏东坡是个有情有义,至情至纯的人。

苏东坡对欧阳修和梅尧臣两位恩师终身怀着感恩之情。他赞扬欧阳修“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即使受到世俗“哗而攻之”,也只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嘉祐四年(1059年)苏东坡和弟弟奔父丧后从水路赴京,途经夷陵,还特地拜访峡州太守朱庆基为欧阳修所筑的至喜堂,回顾欧公当年的风范。后来他又从少数民族同胞处买得蛮布弓衣,上面织着梅尧臣的《春雪》诗,赠予欧公。

熙宁四年(1071年)8月,苏东坡因不赞成王安石新法,且为欧阳恩公降职鸣不平,于是上书谈论新法弊端,结果被外放出京任职杭州通判,赴任途中,他与弟弟苏辙约好去探望已退休一年,常居焦陂的欧阳修。之前,欧阳修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是降职任蔡州知州。

二苏在欧阳恩师陪同下,游览了当时颍州四县十镇。他们游历淮上、泛舟西湖、品焦陂酒。在颍州滞留二十余日后,兄弟与恩师依依话别。没料,这一别却是永诀。1072年,欧阳修病逝,享年66岁。30年后,苏东坡病逝时,也是66岁。

和张方平一家的渊源一样,三苏一家自与欧公交谊起,两家的二代三代都有密切的交往,东坡的二儿子苏迨还娶了欧阳修的孙女为妻。对自己撰写碑志、祭文十分苛刻的苏东坡,破例为欧阳修一家三代都做过祭文,这点尤其了不起。

而同样是欧阳修提携过、甚至主动想将文坛盟主地位传给他的王安石,为推进他的变法,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对欧公的态度却是这样,“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乃听之。”抛开政治因素,后世贬王扬苏,多少与苏东坡和王安石不同的处世方式有关。

公元1079年,苏轼知湖州,三过平山堂,此时欧阳修已经去世八年了,睹物思人,苏轼一时感怀,便写下这首词纪念恩师。而这首词也成为历史上尊师重道的典范: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按说,因科举而形成的师生关系,很多时候十分脆弱,经不起考验。例如张居正和他的门生刘台,为证明自己的清白,最终闹得张居正向万历皇帝提出辞去首辅职务的地步。因此,像欧阳修和苏轼这样惺惺相惜互爱互重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本文标签 欧阳修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