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谁最划算
三大家族瓜分完晋国,我们从土地品质来看看到底谁的算盘更精一些。从评级来看,魏国获得ABCD四个地块,赵国获得ABC三个地块,韩国获得AC两个地块,魏国由于占据着晋国的核心地区河东郡,其所占据的领土和人口比赵韩略胜一筹。
造成这种结局最直接的原因,是晋国最后一任中军将叫魏斯,即魏文侯。晋国军政一体,中军将相当于汉朝时期的大将军兼丞相。魏国自然在分地的时候,吃肥丢瘦,能够赚到许多便宜。赵国由于经历过“赵氏孤儿”事件,曾经被灭族,如今能迎头赶上,成为三家分晋之一的诸侯,已属来之不易。韩国则一直四平八稳,谋求他们的领土扩张,此时韩国的综合实力也不弱。
我们再从地缘的角度来看三家分晋。魏国被太行山分为东西两头,西部为国都安邑所在,河西郡与秦国交织在一起,将不可避免与秦国大战。而东部的东郡并非核心地带,却地处中原,南可以攻楚国,东可以向齐国要土地,这才是发展重点。偏偏魏国东部领土不足,兵员不足,这是魏国战略上的死结。即使后来迁都东部大梁,但是东部的根基没有西部扎实,这是制约魏国的一大因素。同时国土被太行山切分为两部分,东西两线互相支援起来非常吃力,一旦魏国与韩国关系紧张,魏国将东西不能兼顾,这是魏国地缘致命的缺陷。
赵国与魏国一样,被南太行山分割为东西两块,不过细究之下,赵国与魏国又有所不同。赵国东西领土之间,隔着一个中山国,只要兼并中山,赵国地缘形势将会大为改观,后来赵武灵王正是这么做的。赵国东部邯郸郡人口不少,这让赵国最先下定决心放弃太行山以西,迁都到中牟和邯郸,在决心东迁方面,赵国不用魏国那么大费脑筋犹豫不决。另一方面赵国的国土并不与秦国接壤,魏国则不得已去与秦国争夺河西,即使夺下河西全境,又不得不防御秦国的反扑,赵国的地缘虽不如韩国,比魏国还是好多了。
韩国的三川郡和上党郡紧密相连,北有南太行山,南有黄河,依山带河,尽得晋国地缘精髓。韩国的国土比东周最强盛的时候,多一个上党郡,少一个洛邑,它的领土在三晋当中,最像一个国家。韩国的国境,除了与魏、赵接壤,南部在伏牛山与楚国接壤,无论此前还是此后,楚国都未在这个方向对韩国发起进攻,反而在伏牛山上修筑长城,防范韩国。韩国真正有可能发生战争的方向,来自东部的郑国。此时的郑国经历春秋三百年,大起又大落,实力大不如前,早晚会被韩国兼并。直到韩国兼并郑国,领土与楚国更大幅度接壤之后,韩国南线才出现一些与楚国争夺的地域。
韩国的地缘,是三晋当中最好的,韩国人的算盘,也是三晋当中最精明的。日后韩国地缘变的不好,是发生了下面这两件事情之后。一是韩国灭亡郑国,导致韩国的领土与楚国接壤更多,韩楚的矛盾冲突尖锐起来。二是魏国抵不住秦国的进攻,先后丢失河西和“1崤函通道”,导致韩国要直接面对秦国的进攻。从三家对南太行山的控制来看,韩国掌控南太行山的主要通道,而赵、魏则不得已被分割为东西两块。
三家分晋,三家各有各的算盘。魏国老谋深算,中军将魏斯有优先选择权,他当仁不让地占据晋国最核心的河东郡,魏国的人口和面积都在赵韩之上。赵国足智多谋,在分家前靠自身力量发展出太原郡和代郡,很有先见之明拿下邯郸郡,为日后向卫国、齐国、燕国、中山国兼并领土打下基础。韩国察见渊鱼,对地缘的把握有独到见解,不但自身依山带河,尽得晋国地缘优势,而且还将魏、赵分割为东西两块,高明!而且韩国与齐国、秦国不接壤,与楚国隔着伏牛山,可以先稳稳吃下郑国再图发展,精明!
三家完成领土的分割,又如何处置晋国的国君呢?
公元前425年,魏斯上任晋国中军将。魏斯并不是那种低调内敛,虚怀若谷的人物,而是继承他祖上的传统,大开大合,锋芒毕露,他运作每件大事都是惊天动地。魏斯上任中军将第一件事,便令国君往魏、赵、韩三家朝见,君臣尊卑倒置。此时晋国国君为晋幽公,只有绛都和曲沃两地作为食邑。晋国之于魏国,好比梵蒂冈之于意大利,虽然没有威胁,但毕竟也是一个诸侯,而且是前国君、前主公。
晋幽公到旧都曲沃去祭拜祖先,途中带了几位绝色美女,谁料马贼来袭,晋幽公英雄救美被杀。晋国太史(或称魏国太史)在史书上写下一行字:“晋侯淫妇人,为盗所杀。魏斯就这样杀了晋幽公,却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操作上游刃有余。事后魏斯顺利将绛都和曲沃的税收权夺了过来,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为国君,是为晋烈公。大事告捷,魏斯下令宰牛杀马,大宴晋国众臣。魏斯与韩赵两家领晋国军政大事,晋国大臣亲附魏氏的居多,魏氏在三家分晋时占据人才高地。
晋国的国君晋烈公,始终是个烫手的山芋,又该如何处置呢?
魏文侯要让韩国接下这个黑锅,将晋烈公安置在韩国,韩景侯为什么屈尊就卑,默默接受呢?公元前416年,韩国将都城从平阳南迁到宜阳。公元前408年,韩国又将都城东迁到阳翟。短短几年间,韩国暴露出兼并郑国的雄心。阳翟离郑国都城新郑很近,方便出兵。但是若魏国干涉韩国兼并郑国,韩国肯定不能如愿。后来魏国干涉赵国兼并卫国,赵国不但未能拿下卫国都城濮阳,自己的都城邯郸还被魏国大将庞涓攻克。
韩景侯表面上忍气吞声,实际上他是外宽内深,老谋深算。韩景侯派人迎接晋烈公,但他又如何处置晋烈公呢?显然杀掉前国君是不现实的,那样只是损了自己,便宜了魏国和赵国。韩景侯召集群臣商议,最终决定将晋烈公安置在上党郡山区的端氏城中。
绛都城外,晋烈公在韩军的“护送”下亦步亦趋离开,他回头看着绛都巍峨的城墙,心中泛起伤感和忧愁,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谁在意,我的明天去何从?晋烈公最终老死在端氏,他的儿子晋孝公,被韩国人迁移到北上党的屯留。今天的山西长治市有个屯留区,用的就是古名。当时韩国新灭郑国,魏国果然没有干涉,韩国人的算盘还是很精明的。将晋孝公从端氏迁到屯留,离韩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更远了,这一次则有流放的意思。
晋孝公在屯留盆地这个巨大的笼子里,要想走出北上党,那是插翅难飞。晋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晋静公,很快被韩国贬为庶人。晋国这支灿烂的鲜花,绽放了数百年,终于凋谢。晋静公年少,他连名义上的国君都不再是,而且被韩国人严密监控起来。晋国最后一位国君,被禁止外出,不得娶妻,只有一个老仆陪伴。晋静公在极度郁闷中生活几年便英年早逝,他做梦都在重复着一句话:“尔等身为晋臣,实为晋贼。汝三家终有衰败之日,汝之后人,必遭天谴,不得良死!”
最后来总结一下,三家分晋,赵魏韩的算盘都很精明,但最精的还是韩国。韩国领土连在一起,最像一个国家,还顺势把魏赵分成东西两块。韩国不用直面秦国和齐国,只有一个盘中餐郑国等着它兼并。战国七雄当中,韩国是公认最弱的,但韩国坚挺到战国最后几年,与其他五国一起被秦始皇统一,如果不精明是做不到的。
-
上一篇: 三家分晋为什么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
-
下一篇: 三家分晋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