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的帝王之术
如此朝令夕改加自毁长城的闹剧,没几年也叫嘉靖帝尝了苦果。依托河套羽翼丰满的鞑靼阿勒坦可汗,竟绕开北部城关,一口气杀到北京城下。而有了曾铣的前车之鉴,谁还肯为国担责作战?北京周边的十几万明军,竟干看着阿勒坦烧杀抢掠,“礼送”着满载而归的鞑靼军出境。是为明朝自“土木堡惨案”后,又一场丢人现眼的国耻闹剧:庚戌虏变。
而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里,嘉靖帝的“朝令夕改”加“甩锅”表现,更成了这场“大倭乱”的催化剂。当名将朱纨扫平双屿岛,打掉这个倭寇作乱的“毒瘤”时,嘉靖帝却只因朝堂上几句非议,就着急忙活“甩锅”,把为国浴血的朱纨办了罪,气得朱纨悲愤自杀。而当张经痛击倭寇,打出“王江泾大捷”时,深恨张经“不听指挥”的嘉靖帝,竟把打了胜仗的张经判了死罪。“嘉靖大倭乱”能荼毒东南二十年,其中不少嘉靖帝本人的“神助攻”。
以这个意义说,十六世纪困扰明王朝的“南倭北虏”问题,就是嘉靖帝一手造成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缺少担当”的风格,所以同样“没担当”的严嵩,才最对了他的脾气,顺风顺水做了二十年“阁老”,做尽了“奸臣”的丑事。而且“没担当”的嘉靖帝,偏偏还有权任性。他在位的四十五年,嘴里喊着“节俭”,却是从没断了享受。以《明史》的统计说,他在位时“营建最繁”,全花在自己“修道”以及宫殿住宅上,以至于“劳民耗财,视武宗过之”。论“败家”,荒唐皇帝朱厚照比起他,都自叹不如。
比“败家”更可怕的,是他在位时,明王朝吏治风气的全面腐化。号称“苛察大臣”的他,只在乎臣子的忠心,“吏治”却成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宠臣”严嵩一家就带头腐败,而后严嵩虽然倒台,但腐败流毒依然到处扩散。以嘉靖晚期名臣赵贞吉的痛斥说“世变江河,愈趋愈下”。甚至“官无大小,皆有定价”。行贿受贿甚至买官卖官,乃至“政以贿成”,以前见不得光的事,在嘉靖晚期都成了“家常便饭”。
于是,待到1566年,这位至今以“帝王术”享尽崇拜的嘉靖帝撒手人寰时,他扔下的,是一个细思极恐的烂摊:朝堂上腐败成风,掐架不停,太仓的存银只够支用三个月,“边军百万,具无所需”。就连“小弟”朝鲜都犯嘀咕。朝鲜国王特意叮嘱其官员,担心这眼看揭不开锅的大明朝,恐怕“中原必多事。”
甚至未来的明朝改革家张居正,更在其文集里,一语道出嘉靖帝驾崩时,大明王朝的危急处境:“彼时景象,曾有异于汉唐之末世乎?”这才是嘉靖帝真实的“帝王术”,一个号称“精明”“驭人有方”的帝王,却以他的满腹心机,把一个人才荟萃的大明朝,“治”到了濒临亡国的地步。如此“帝王术”,以现代的话来概括,该是“有小聪明无大智慧”。
反而是他的儿子隆庆帝朱载垕,这位素来以“窝囊”形象示人的短命皇帝,在位仅仅六年,也不曾有多少“小聪明”,却凭着毫不犹豫的担当与放手的用人,迅速刷新吏治,以“隆庆大阅兵”的方式重建了强大的明朝军队,短短几年就扭转了嘉靖晚年数十年的积弊,为著名的“隆万中兴”奠定基础。如此业绩,也正如《明实录》里那句经典评语: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小聪明”与“大智慧”哪个重要?看过这对爷俩截然相反的“帝王术”,相信自有多少思考在其中。
-
上一篇: 嘉靖帝评价是明君还是昏君
-
下一篇: 嘉靖皇帝为什么不见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