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为什么没有陈平

编辑:sunpp发布时间:2020-11-15

陈平初归汉营,便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举报,陈平被打上“盗嫂受金”的标签,上边这段记载便是陈平对于“受金”的回应,毫无疑问,陈平是承认了受贿的。虽然“盗嫂”一事大概率为假,但“受金”则是真实存在的。

吕嬃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从上边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陈平做丞相时,虽然肯定不会像吕媭说的那样“不处理政事”,但“日饮醇酒戏妇女”肯定是真的,虽然陈平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自保,但我们也不能排除陈平跟刘邦一样有着“好酒及色”的一面,而“好酒及色”是从来都不曾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身上出现过的。

另外,陈平也没有遵守汉高祖刘邦留下的白马之盟。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在吕后的传记中,有着陈平没遵守白马之盟的更详细记载: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重臣,陈平是没有遵守“白马之盟”的约定的。为什么我要强调陈平身上有污点呢?因为在刘邦提出“汉初三杰”的概念时候,刘邦使用了“人杰”的说法,而“人杰”并非刘邦原创的词汇,而是由文子在《文子·上礼》中提出的,文子是孔子同时代的道家思想家,其思想或许影响过包括刘邦在内的秦末汉初的人。

智过万人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杰,十人者谓之豪。明於天地之道,通于人情之理,大足以容众,惠足以怀远,智足以知权,人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信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人俊也。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守职不废,处义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人豪也。

这段出自《文子》的引文显示,人杰乃是百里挑一者,并且有着具体的标准,即“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很显然,陈平的“受金”和“日饮醇酒戏妇女”使陈平达不到“行可以为仪表”的标准,陈平的破坏白马之盟使陈平达不到“信可以守约”、“做事可法”的标准。

从陈平辅佐刘邦开始到刘邦提出“汉初三杰”的概念,陈平足足辅佐了刘邦四年时间,四年的君臣相处,定使特会用人的刘邦清楚地意识到陈平身上的不足,而这些不足没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身上出现,所以刘邦提出汉初三杰时才没有把陈平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