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中范伟饰演的乡村支教老师的原型
电影中有学生讲当地方言,也是取材自方老师的支教故事。
“乡村支教第一个难关是物质条件,第二个难关就是语言。大山里课堂内外都是讲土话的,我上自然课,讲到蚯蚓那一课,有学生就提问,说方老师蚯蚓是不是就是‘xian嗯’?听得我一头雾水,后来找当地的老师才搞明白,原来当地人管蚯蚓叫‘xian嗯’,这也是我学会的第一句方言。”
艰苦的日子里有最真的师生情
大山里的很多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日子过得苦,病了要垫付医药费,开学要垫付学杂费,有的还要给学生补贴伙食费,晚上想爹妈的孩子,方老师还要抱着哄着睡。
“只有付出加倍的爱,孩子才会信任你,信任你了,你才能够教育他们。”
当年有一个通校生,上学要走5里山路,有一天,那位学生迟到了半节课还没到,方老师着急,借了自行车到处去找,最后在学校围墙外的墙根处找到了。
“手里捧着铝饭盒,他奶奶是盲人,父亲得了肝硬化,早上来上学没有菜,他就去河里捡鸭蛋,没捡到,又到山上去挖笋,挖到笋就用石头打碎装在饭盒里,这就算是一天的菜了。他见到我就哭了,说方老师我迟到了,不敢进去。”
时隔这么多年,方老师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控制不住哽咽,“孩子太苦了!”
方老师的办公桌上常放着一叠厚厚的资料,上面详尽地记录着班里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这是她亲近学生的法宝。
寒冬腊月,她半夜冒着大雪背学生上医院;她经常为贫困学生垫付学杂费;将别人嫌弃的弱智女接到班里,手把手教写字、口对口教讲话,使之顺利读完小学;学生视她为“妈妈”,她用言行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电影里,望溪村当年老教授的学生,那些二加二等于四都说不对的娃娃们,现在都成了村里建设的栋梁。教育改变人生,老教授用十年青春改变了全村孩子的未来。
现实中,扎根山区近40年的方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如今也都走上了不同的岗位,他们中有校长、村支书、企业老板、律师、干部、军人。
“最后一课”没有结束……
在枫树岭乡小学一待就是三年,其间,方老师光荣入党。
1991年,方老师重新回到大墅乡小学任教,一直干到2013年退休。
退休那天,学校特意叫炊事员在食堂炒了几个菜来欢送方老师。从学校出来,捧着光荣退休的镜框,56岁的方老师呆呆地坐在河边。
“心里空荡荡的,很失落,眼泪止不住流,教了39年书,我在想,接下来我该干点什么呢?我总要干点有意义的事情啊。”
这位把青春和热情全部交付给了山区孩子的教师,原本可以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但她觉得自己还有力气,还有继续干事的热情。
“深圳那边一个培训机构来请我,我没答应,我也不想赚钱,我的心在大墅村。”
2014年,大墅村向退休的方老师发出邀请,村里筹建文化礼堂,需要一个宣传文化员,方老师是最合适的人选。
几乎是想都没想,方老师就接下了这个活,再次回到了她这个第二故乡。
“我放不下村里的孩子们,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
“儿童之家”建立起来了,又创建了“梦想课堂”志愿者队伍,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教学和生活上的服务,让农村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到了节假日,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退休后的方老师,更忙了。
有人问她图个啥,她的回答是:“我就是这一门心思,这就是我的路。”
-
上一篇: 《半是蜜糖半是伤》杜磊真正身世
-
下一篇: 《凤唳九天》夜鸿奕为什么要杀夜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