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文化 中国文化

古代驿站的发展史

编辑:zhangj发布时间:2020-05-30

明朝

明代在全国皆建有驿站,称为驿递,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六十里设驿,驿有驿丞。沿线每60-80里设一个驿站,全国共有驿站1936个;还设立了急递铺和递运所,加强了物流信息。驿站还能接待出公差的官员。

洪武八年(1375年)开国功臣延安侯唐胜宗因违犯驿站条例,被革去爵位;吉安侯外出擅使马车,曾被皇帝申斥。

洪武十七年(1384年),贵州宣慰使奢香受令建龙场九驿。日后,王阳明曾远谪降调龙场驿站。

明中期以后吏治败坏,驿递制度弊病丛生。大小官员往来于道路,常常任意勒索夫、马。地方官吏还任意克扣驿站经费,贪污私肥,天启二年御史方震孺说:“至若驿递,夫只有此数,马只有此数,而自有东事以来,军情旁午,差官络绎,奚啻百倍于前。而欲其照旧支撑必无幸也。臣所经过,自通州次抵山海,见夫头、马户以及车户,无不泣下如雨,不忍见闻。而瘦马走死道旁者又不可胜计。”

崇祯初年,御史毛羽健上疏说:“兵部勘合有发出无缴入,士绅递相假,一纸洗补数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丝。”吴甡上言说:“今天下驿递之疲惫极矣。……驿递非破家荡产以供,则鬻妻卖子以应。当此民穷财尽之秋,更罹狼吞虎噬之惨。”

崇祯二年,刑科给事中刘懋建议整顿驿递。崇祯四年二月刘懋疏称各省裁节银共计685,720余两。

崇祯八年,四川总民邓玘在湖北樊城被烧死。邓玘的兄弟邓琳为了把搜括来的财物运回老家,由王应熊向当时的兵部尚书张凤翼题请,以扶柩回四川为由,申请乘用驿递。

清朝

清朝设驿站计为1785处,京师设皇华驿,军机处公文上有如注明“马上飞递”,规定日行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日行四百里、五百里,甚至六百里不等,最快速达八百里,往往到站时,已人仰马翻。此俗称“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19世纪70年代,大清帝国开始设立邮驿递送机构。1878年,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提议设立官方的近代邮政局。当年,时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决定于上海、北京、天津、烟台和牛庄(今营口)五处试办邮政业务,并且委托赫德的总税务司进行管理。

赫德参照英国及欧洲邮政制度建立海关邮政,并于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间发行中国的第一套近代邮票以作为已经收费之证明。这套邮票由上海边防海关造册处印制,以龙为图案,一套3枚,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中国首次发行的邮票,称为“海关第一次云龙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大龙,俗称大龙邮票。

翌年,五处邮政办事处以“海关拨驷达书信馆”的名称开始营业,1880年改“海关拔驷达局”。1885年发行“海关第二次云龙邮票”。

其后,清廷台湾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参考大清帝国海关邮递作业模式,1888年于台北城创立中国第一个以“邮政总局”为名的邮政机构——“台湾邮政总局”及其各分支局处,为近代邮局名称之始,且早于大清帝国内陆1896年设立的“大清帝国邮政官局”。

在交由海关部门试办邮政业务十四年以后,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帝根据总理衙门“兴办邮政”的奏折,批准正式开办“大清邮政”官局。光绪二十三年一月十九日(1897年2月20日),正式成立“大清邮政总局”。1897年,原海关拔驷达局改隶大清邮政;江海关拨驷达局正式更名为“上海大清邮政局”,1899年改“上海邮政总局”。天津海关拔驷达局改“天津大清邮政局”,简称“大清邮政津局”。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

1911年,“邮传部”接管邮政,邮政从此脱离海关,成为独立的系统。邮传部下隶大清邮政总局;从此,邮政业务正式脱离海关,实现独立营运。之后,大清帝国逐渐改驿置邮,将各地的边防驿馆、海关驿站,逐步以邮局代替,另外成立专责运送公文电报传递官方文书及资料、军情传递。